历史与文学的区别
(2012-03-01 22:28:15)
标签:
齐国曹刿论战历史事件《战国策》《左传》教育 |
分类: 理论学习 |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
最近在教学生诸子百家的散文。其中《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让我忽然悟到:历史和文学是有区别的。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左传》是编年体史书,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史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乃至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创作的趣味来说,作者(编者)的意旨似乎不在历史事件本身,更多的则是在关注历史事件中的“人”。比如《曹刿论战》,如果写历史如孔子编写的《春秋》,恐怕更多关注的是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果及其影响,但是,《曹刿论战》却并不过分关心事件本身,而是借由这一历史事件,让一位伟大的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爱国者——曹刿——得到充分表演,作者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不惜用庄公作为曹刿的对立面,用庄公的“鄙”来凸显曹刿的“智”,而战争本身,作者则轻轻带过。文学是人学,《曹刿论战》关注的是战争中的“人”,或借战争来表现“人”,所以,与其说《曹刿论战》是历史记载,倒不如说它是文学,是写人的散文。
历史是不能虚饰的,对历史事件的叙事也是不能夸大的,也不会过分关注琐碎的细节的。但是,我们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齐威王纳谏,齐国政治清明,燕、韩、赵、魏来朝;这甚至不能说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文章从一个人——邹忌——的容貌起笔,并由此写出邹忌因容貌昳丽而生发的自得与自卑心理——既为自身的昳丽自得,又为不若城北徐公而自惭,进而才有下文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进”,乃至强大了齐国,成就了齐威王的霸业。由家事到国事,由此及彼,由小到大,把一个尽忠尽责、善于联想、善于推理、善于劝勉的“策士”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显然不是为了关心历史事件,更多的应当是对“人”的关注。所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了不起的写人的散文,算得上是高超的文学作品。
由此,我们想到《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等历史散文,真的是“写历史人物的散文”。所以,我们虽然学的是“历史散文”,但绝不可以只看到了历史,而看不到文学,看不到作者刻画人物的“妙处”,品不出文字中的匠心,那就太遗憾了!若此,我们的语文课就真的上成历史课了,也就让我们语文的课堂失去了语文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