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峡》是游记

(2011-03-27 20:36:45)
标签:

《三峡》

文体辨别

教学内容

教育

分类: 理论学习
《三峡》是游记吗


胡良华  杜飞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是郦道元的《三峡》。《三峡》虽为名篇,但该文疑点甚多:《三峡》是写三峡的吗?三峡的写作目的是描绘三峡四季景物的吗?《三峡》中引用歌谣的目的是渲染气氛吗?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吗?甚至《三峡》的作者是不是郦道元亦是可质疑的事情。(参看张斗和老师发表在20104月期《名作欣赏》的《<三峡>五问》及李耕拓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3月期的《<三峡>作者是“郦道元”吗》)。

然而作为教学资源的存在,《三峡》究竟是什么样的文体却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如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事关是否“教对了”,是诸多问题中最需要明辨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老师把它当作游记来教。不仅是老师,编者其实也是这样认为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说明中写道:“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在这篇课文的研讨中介绍:“《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亦说它:“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课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引文中加点的词句,充分表明了编者是将《三峡》看成了写景散文,是游记,学习目标自然也是定位在写景散文即游记上。(本文中的着重号皆为笔者所加)

然而《三峡》是一篇游记吗?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它可以描绘山水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某地的重大事件。但是,无论内容怎么变化,“游踪”、“游观”、“游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核心要素①。“游踪”即作者游程;“游观”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游感”即作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湖心亭看雪》就是典型的游记:记录了张岱于崇祯五年十二月某日更定时分,往西湖湖心亭看雪,描写了更定时分西湖雪景并记述了在湖心亭偶遇金陵客的过程,以舟子之叹从侧面表现了张岱与金陵客之“痴”(情趣之高雅),抒发了作者在异境中得遇知音之乐、看雪之乐,更抒发了作者家国之思、老境破落的惆怅,该文作为游记的核心要素一览无余。

但是,《三峡》则不具备游记的核心要素。李耕拓的《<三峡>作者是“郦道元”吗》一 文中认为不少专家学者已经确证《三峡》的作者不是郦道元,而是引自早于他几十年的南朝刘宋时期的盛弘之所著的《荆州记》并做了相应的改动。另外,据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考证郦道元作为北方人并未到过三峡。果真如此,则“游踪”不在,没有了“游踪”,自然就没有了“游观”,更谈不上“游感”了。“游记”,自然也就谈不上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文中也的确没有一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踪”,文章介绍了三峡一年四季的特点,郦道元自然也不可能花整年的时间呆在三峡。再以 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来作比较:李先生的文章是典型的游记,“游踪”这一要素体现得非常明显,行文按照作者登山路线来写,既有时间的推移,也有方位的转换,如“雨又大起来了”,“雨住了” “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通过雨势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推移;开头从岱宗坊写起,再写到虎山水库、七真祠……一直写到最后的天街,一处一处随着作者的脚步展开笔墨,方位的转移明显不过;再从本文的行文来看,无法看出作者“描写”景物的观察点在何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游记”,它不过是对长江三峡段水文特点的介绍文字而已。

那么,郦道元为什么要在《<水经>注》中引用盛文呢?课文注释一写道:“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附有徐应佩、吴功正等人写的《谈<三峡>》,认为 “本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 (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 ③,《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但内容极其简略。因此,郦道元倾尽毕生心血,搜集了有关水道的记载和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目的就是为《水经》做注,对它的内容进行扩充并加以详细的介绍说明。但限于当时南北分裂的历史状况及郦道元的处境(在北魏为官,公务繁忙),所以南方水道他往往不能践行,故多引用。

由此可见,《三峡》写作的目的在介绍三峡(实为巫峡)之“水”的特点,而不在通过描绘景色来抒情。通览全篇,开头写“山”,实际是写“水”,水经深山大谷方可称之为“峡”。之所以先写夏水,是因为夏水奔涌是三峡水势最为突出的特点,故首先加以介绍,非特按时间顺序来安排说明顺序,而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介绍三峡水势特点。写春冬之水,特点在其清,如何说明?以山在水中的倒影加以解说。至于写猿啼,引用歌谣,落实在写巫峡之长,而不是抒写作者游览三峡时(他根本未到过)的凄清感受。文中写山、写水,但写作的目的始终在水不在山,写山亦是为了写水,因为本文选自《经注》,可见古人为文,切题之严谨。

《三峡》中虽有一定修饰描摹性的语言,如“重岩叠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等,但绝非典型的散文化的语言,更不能由此判定本文就是游记。我们认为更应该以说明文中的摹状貌的方法来看待文中出现的描述性的语句。说明文中也常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但都是为了把事物介绍得更加清楚,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描述性的语句其目的就是能使“三峡”的“山”和“水”的特征更加为读者所了解,犹如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面有大量的带有描述性的语言,但目的却是更加形象地为读者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是生动的说明文。

一篇成功的游记既要使读者观其“游踪”、“游观”全貌,更要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三峡》中却没有作者自己主观感受的抒写,全文最后结尾所引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目的在说明巫峡之长,而非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所以,“游感”这一要素在课文中也是明显缺失的。

由此可见,《三峡》确实不能算作“游记”,所以更应当作为说明文来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避免为了硬要在文本中套出游记体的要素,而无中生有的找出一些所谓的时间、方位,结果是教师辛苦,学生迷糊。把《三峡》当作说明文来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多了,准确多了,除了文言文必须要教的字词句等内容之外,教师只需把引导学生将课文介绍了三峡的哪些特点,三峡的“山”与“水”的关系等内容理解清楚就可以了,教起来就不难了,也就不会教错了。

参考文献:

①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王立群先生《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20073月第二版。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10月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