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猿堕泪只三声
又到周末啦。下午二哥过来喝茶。应该有10年了,我们周末喝茶寒暑不误。今天喝了铁观音和普洱沱茶。在酷热的日子里,兄弟对坐喝一杯热气腾腾的好茶而心平气静,这就是喝茶的妙用哪。
晚上坐下来写一篇文章自娱。暑气难耐,看书写文章倒不失为消暑之一法。当然了,这也就是居住在北方海滨城市才能说的话。我没有在南方火炉城市生活的体验,否则不会如此轻松,因此心里多少抱有歉疚之情,呵呵。
自今年起,写日记时争取每篇(日记)录一首古诗,我喜欢的古诗。不排除日记没有什么可写因而以录古诗充数的因素,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学习或者说消遣的好办法。这一段时间摘录金性尧先生选编的《明诗三百首》,得魏泽诗一首。
过侯城里有感
笋舆冲雨过侯城,抚景依然感慨生。
黄鸟向人空百啭,青猿堕泪只三声。
山中自可全高节,天下难居是盛名。
却忆令威千载后,重归华表不胜情。
读这首诗,必须看注释,不然很难明白作者究竟要说什么。我索性用白话翻译出来,就不必针对某句话一一解读了。
侯城里,是一个地名,在浙江宁海县,是明初大儒方孝孺的故居所在的一处街坊。本诗就是作者路过方氏故居所发的感慨。方孝孺为明成祖朱棣(朱棣的“棣”发音di第)所杀,“夷十族”,是明史上著名的惨剧。本诗作者魏泽,与方孝孺为同朝大臣,曾任建文帝时刑部尚书。成祖夺位后,被贬为宁海县典史,比县丞还低一级的官员。也就是说,作者写此诗的时候,应该是明成祖还在位;如此则作者不可能明说方孝孺之事、以避免触了明成祖的霉头。所以,全诗通篇都是以隐晦的笔法诉说自己的感想。
笋舆,竹轿。诗人乘坐着竹轿,在雨中走过方孝孺曾经居住的地方,景色依然而人事已非。黄鸟,用《诗经.秦风.黄鸟》的典故,哀悼秦国三良之意;青猿,取杜甫诗“听猿实下三声泪”。前四句写景,重点在五六句。“山中自可全高节”,用《庄子.让王》篇意思,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山而全名节;“天下难居是盛名”,则是为方孝孺惋惜、深憾。方孝孺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为盛名所累,何以见得?
因为涉及的史实太多,只说为人熟知的几件事。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就听说方孝孺的名气,特招其进京晋见。方孝孺后来辅佐建文帝(朱元璋之孙)。明成祖起兵之时,姚广孝曾经对成祖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这是把方孝孺作为天下读书人的代表来看,评价不可谓不高。姚广孝是明成祖的最主要的谋士,而且策划飞龙在天之计,广布间谍深入建文军中,立有大功。也因此姚广孝的话对明成祖是有分量的。但是这样一来,明成祖越发重视方孝孺的作用。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踪、明成祖即位,强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至死不从,掷笔于地。《明史.方孝孺传》没有记录“夷十族”之事,这是执笔《明史》的史官为明成祖开脱罪责之举,所谓“为尊者讳”。读孟森著《明清史讲义》,有记载云:“文皇(成祖)大声曰:汝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上怒甚,乃收朋友门生等为十族,诛之。”因方孝孺一案而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明清史讲义》专门有一章述说靖难之役与杀戮之惨,朱棣是地地道道的杀人狂,夺取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之后,不仅疯狂屠杀忠实于建文帝的朝臣,而且发明了“夷十族”、“瓜蔓抄”等杀人手段,斩草除根。
因魏泽的诗而谈到方孝孺之死,还有几件史实可以补充。
明成祖朱棣命令先杀方氏家族,且令方孝孺旁观自己的亲人临刑。刑场上哭号声一片,方孝孺泪如雨下。方孝孺弟方孝友口占诗曰:“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魏泽诗最后一句,“却忆令威千载后,重归华表不胜情”,所取即方孝友临刑诗之意。典出陶渊明所撰《搜神后记》,汉代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于华表之上。魏泽诗此处借喻,方孝孺的英灵如能重回旧地(指方氏故居侯城里),看方氏家族已经孑遗无存,又会作何心情?
读魏泽《过侯城里有感》诗,除了体会作者追思方孝孺之高节和深沉的叹惋之外,隐约会觉出还有一丝责备之意。盛名难居、重归华表,都包含着这种意思在内。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用明嘉靖年间王廷相的一段话。王说:“方逊学忠之过者耶?要亦自激之甚致之。忘身殉国一也,从容就死,不其善耶?激而至于覆宗,义固得矣,如仁孝何哉?轻重失宜,圣人岂为之。”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方孝孺的忠义之心有过分的地方吗?要不就是他自己激励太过而导致的吧。忘身殉国是根本,但是如果自己从容赴死,不也是很好吗?因为过于激愤的举措,激怒了成祖而造成整个方氏家族的覆亡;自己舍生取义固然做到了,然而对于仁和孝又怎样考虑的呢?!这是轻重失宜啊,圣人不会这样做的。
这就是魏泽诗中隐含着而又未能说出来的意思。清代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魏泽在当时并没有作诗的名声,“而情深词婉有如此”。应该说明的是,魏泽只留下这一首诗,《明史》中亦不见魏泽的传记。还要说明的是,魏泽既然是方孝孺同时代的人,且同在建文朝做官,方孝孺忠烈而死,魏泽是否有资格评判方孝孺的言行举止有无失措?
《明史》记载方孝孺举族被诛而无一漏网者。前面已经说到,《明史》为官方编撰的历史,其中也有不可信之处。而据野史相传,魏泽在方家覆舟之际,冒死藏匿了方孝孺的第三子方德宗。方德宗后被方孝孺门生俞允收养,改为俞性。魏泽有如此义举,爱之深而痛之切,才有对方孝孺的微辞,其斯人乎?
无论如何,方孝孺留给后人的是天地正气、壮士情怀与忠烈千秋。方孝孺就戮于南京雨花台(1402年)后近二百年,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牵涉方孝孺案而被流放者的后裔才得到朝廷赦免而陆续还乡。
在雨花台刑场上,方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当天下大乱的时候,奸臣得计而忠臣发愤血泪交流,那时已经什么都顾不得了,是这样吗?
2013年8月10日六必居灯下漫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