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晓山眉样翠

(2012-08-10 00:28:49)
标签:

杂谈

晓山眉样翠

苦夏谈书之三

 

    读辛弃疾的《临江仙.醉宿崇福寺》,常使我感到情不自禁、不可言喻的快乐。词如下:

 

    临江仙

    醉宿崇福寺,寄佑之弟。佑之以仆醉先归。

    钟鼎山林皆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我读的是邓广铭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邓注:崇福寺在上饶附郭之乾元乡,宋淳化中建。辛弃疾退休之后,居住在上饶附近多年,崇福寺是常去流连之处。

 

    这一首《临江仙》,我在以前的文章“山鸟山花”中引用过,但是不知为何,将“晓山眉样翠”写成了“小山眉样绿”。也许是版本的不同?或者就是看错了,呵呵。

 

    钟鼎山林,寓意为官或为民。宠辱休惊,取自《老子》的“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即患得患失之意而反用之。宠辱不惊又如何?既然钟鼎山林皆是梦,那么不妨闲处过平生,喝小酒、写小诗度日。辛词中多有此类思想表达,不过“秋吸露、夜裁冰”是一种更诗意的说法。

 

    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阕中的两句:“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你可以说这是诗中有画,但是文字的巧妙组合又不是完全能够用“画”来替代的。应该是在脑海中自然出现的一幅山水风光图,却又只能是存在于抽象思维当中。读王维的山水诗,读杜牧的那些绝句,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过在我来说,印象都没有辛弃疾这首《临江仙》来得鲜明和清新。我还想偷偷说一句:我觉得“晓山眉样翠”的翠,其实真不如换成“晓山眉样绿”,这个绿字是不是更好一点?

 

   快到晚上10点了。 明天单位因为装修施工放假一天,今天晚上可以写的晚一点。而且我还想看明天早晨3点55分的奥运会男子200米决赛,那个弯弓射雕的家伙能不能夺冠。

 

    好吧,静下心来写这篇“苦夏谈书”之三,先来看看我收存的几种宋词书籍。

 

    《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收集辛弃疾词最全的一本书,而且笺注也很精致。这本书的来源不明。扉页上有“旅大市革命委员会图书资料室”印章,书是1978年4月出版的。说明这是文革之后、各级“革命委员会”没撤销之前,由市政府(革委会)收藏的。至于怎么到了我的手里,大概也是购于旧书店。

 

    辛弃疾是我最喜爱的词作家,我手里还有一本《辛弃疾词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黄葵、李孝仁编。这本书比较薄,便于出差时随身携带。2008年在本地书店购买。

 

    《苏东坡诗词》,这是一本口袋书,还能散发香味,哈哈。

 

    单行本的词集还有《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的词很值得一读。对这本《李清照集校注》多说一句。该书于1979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前的出版说明注明,书的校注者王学初先生于1969年去世。是否在文革中死于非命就不知道了。这本书是根据王先生1964年排好的纸型印制的,是收集李清照诗词文章最齐全、且校对十分仔细的一部文集。追思王学初先生!

 

    其他的都是综合词集。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精装本,1986年12月第一版。后来又买到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实际上是上一本书的续集,很妙。有了这两本书,唐宋词主要作家作品基本可以一览无遗了。

 

    由于个人喜好不同,所以宋代以后直到如今,各种选编本层出不穷。华夏出版社出版过清代张惠言选编的《词选.续词选》,就是一本有趣的口袋书,曾经陪伴我在旅途中消磨很多时光。

 

    前面提到胡云翼选编的《宋词选》。几乎同一时期还有一本张樟选编的《历代词萃》,囊括自唐五代至民国初年的词牌大家作品,相当不错。这两版书都是竖排版、繁体字,很耐看。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去年冬天在本地文海书市旧书店淘到的《清八大家词》,很稀罕的一本书,印数也很少。能够在旧书店淘到而且品相很好,真是运气!

 

    在真正的词学家来说,我的这些书很可能连入门级别都算不上。当然,从喜欢、欣赏和爱好的角度,我也没什么可自卑的。其实最实际的问题是,这些书我都看过吗?这个,嘿嘿,我要诚实的说,没有很仔细认真的看过,全部。摘最近的一篇日记,恰好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这几天写苦夏读书系列短文,对喜欢的、感兴趣的阅读方向做一个归纳。但是我要扪心自问,喜欢是一回事,真正掌握、了解的知识、学问又能有多少?坦率地说,我在自以为比较熟悉的各个领域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不妨诚实的承认,我仅仅是——例如唐诗宋词元曲——的爱好者。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硬撑着像‘专家’才可鄙可笑呢。”

 

    挺谦虚的,但是更像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是吗?

 

    不管怎样,读宋词确实是很愉快的享受。胡云翼在《宋词选》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论述:“向来人们都认为宋是词的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如果把这话说确切一点,这光荣称号应归之于南宋前期。”胡云翼并引用清初朱彝尊在《词综》中阐述的观点:“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我在这里就选择一组南宋的词,为了阅读方便,尽量选择“小令”。这里的小令不是打扑克的“小王”,而是字数在58字以下的词牌。

 

    蝶恋花.河中作       赵鼎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晴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宋词中表现离愁别绪内容的特别多,太多了就没有新意了。这首词当不起代表作,不过至少是此类词中中上流水准,所以选出来。

 

    西江月       向子湮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

    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

 

    向子湮曾任两浙路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位高权重。当宋金议和时,金使入境,向拒不拜诏(不接见金使、接受金使诏书),因而得罪秦桧、弃职而去。所以词中有“不与时人同梦”和“抛掷麟符虎节”即权柄之语。“个里”,指自心,心中。如如不动为佛语,含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意。其实以草根来说,徜徉江月林风足矣。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这首小令的特点一望可知,是大量使用叠字。李清照有一首“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词很有名,而知道葛立方老兄的词的人就不多了。这是对荷花而饮美酒。注意,叶叶红衣、细细流霞、还有“盈盈女”,都是描写荷花的形态,不是真的美女啦。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世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选南宋词不可不选陆游。选陆游词,不可不选这首鹧鸪天。如果你也是60岁,读了这首词又特别亲切(虽然陆游是悲愤),那么你的境界就与陆游差不多了。“老却英雄似等闲”,实际上大家伙儿都一个样,该退休就得退休。除非社保财政撑不住了,被迫延长退休年龄。在这个意义上说,造物未必心肠别呢。丝毫尘世不相关与不妨随处一开颜,二者实际上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是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而“斟残玉瀣”(酒后)和“卷罢黄庭”,则是前面因果关系的行为选择。整首词丝丝入扣,不是简单的辞藻组合。后来填词者,读到此处不可轻着笔矣。

 

    西江月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前几年去杭州西湖,在湖中泛舟,吟诵张孝祥这首词,仿佛回到南宋时代,又似乎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来杭州的情景。张孝祥另一首词“洞庭中秋”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句。好的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能够理解这种魅力,则是一种幸运。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读书者来说,其中的阅读愉悦,其实都是“妙处难与君说”;没法说、说了也白说,只能自己在心中默默一笑,哦,就是这样。网友乌之川兄前些日子回复我的一个评论,有“黄河边上迎风而行,最佳时辰是三月;人迹罕至、独享其美,甚不好意思”之语。独享其美而不好意思,这与我在拍鸟时的感觉一致,不过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快乐充分表达出来,因为会引起嫉妒啊。 

   

     夜已深,结束这篇文章。始于辛弃疾,结于辛弃疾。选辛词《贺新郎》下半阙。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这首《贺新郎》是辛弃疾与陈亮同游鹅湖,并约会朱熹,而朱熹未至,陈亮遂东归。网友“汪汪的视觉笔记”有文章“走近铅山”(此处铅山发音为岩yan山),铅山即辛弃疾与陈亮相会之处。铅山更以鹅湖书院著名。

 

    辛弃疾与陈亮分别,意犹未尽,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因雪深路滑而怅然返回,乃于当夜做了这首词。不过此事在宋代笔记小说中另有说辞,而且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陈亮喜欢与天下豪杰结交,听说辛弃疾的大名而来拜访。过小桥时,所骑之马总是要摔跟头,陈亮大怒,拔剑砍掉了马头,把死马推到一旁,自己徒步前进。辛弃疾恰好在楼上观望,心中大惊。待要下楼迎接时,陈亮已经走到了门口。两人“相与谈天下事”,相互都很欣赏对方。当天晚上喝了大酒,酒后沉睡。陈亮忽然想起在喝酒的时候,辛弃疾曾经说过不该说的话,醒来怕是要杀我灭口。于是陈亮连夜“盗其骏马而逃”。这样就有了前面辛弃疾追赶陈亮的一段。此事到这儿还没完。陈亮走后一个月,给辛弃疾捎来一封信,说组织抗金义军,缺少若干军需品。辛弃疾时为驻江西的宋军将领,立即吩咐拨“十万缗”以付之。辛弃疾说了什么话,让陈亮捉住了把柄?后人分析,可能是与造反、清君侧一类言论有关。但是我还是要郑重地补充,经过历代很多人反复考证,笔记小说记载之事实为无稽之谈。辛弃疾胸怀坦荡,陈亮更不是鼠窃狗偷的小人。所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虽然没有互联网,其实造谣中伤无须网络也能传播的!

 

    读绝美的宋词,苦夏亦觉暑消。

 

 

                                                  2012年8月10日六必居灯下漫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