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悼念学子:“我们失去了一盏明灯”

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
悼念学子:“我们失去了一盏明灯”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2025年10月18日,北京,清华大学一栋古朴的三层小楼内,手捧鲜花的师生神情肃穆。
这里,是杨振宁先生亲自创办并担任名誉院长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在地,也是他的父亲杨武之曾工作的地方。杨振宁的办公室,就位于二楼。
当日12时00分,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3岁。
先生离去后,清华大学的网站首页换成了黑色,先生的照片置于顶端,旁边的白字写着——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1922-2025。
缅怀室——
“先生的光芒,将永远在科学的星空中闪耀”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一楼119房间设立缅怀室,10月18-24日期间,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吊唁。开放时间为上午九点到晚上九点。
缅怀室中,一方黑色挽幛上“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的白色大字庄重肃穆。挽幛中央,先生的遗像沉静温和。满室的白菊与黄菊,寄托着清华师生与学界同仁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无尽哀思。
缅怀室开放后,许多匆匆赶来的师生手捧鲜花、神情肃穆,他们缓步走到先生遗像前,或驻足凝视,或深深鞠躬,以朴素而庄重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意。
记者在现场看到,缅怀室的展板上陈列着杨振宁人生各个阶段的照片,从稚嫩的孩童时期,到投身科研的青年、中年,再到睿智从容的晚年。有的照片记录了他专注学术的瞬间,有的展现了他在课堂和会场侃侃而谈的风采,还有的捕捉了他生活中亲和的模样……
“杨振宁教授的离去,是世界物理学界的损失。我们失去了一盏明灯。但先生的光芒,将永远在科学的星空中闪耀。”清华大学物理专业一位张姓同学说,他经常听师哥们提到先生的教诲,同学们都以先生为榜样,踏实求真做学问、搞研究。
不少清华学子都记得,时年82岁的杨振宁曾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他不仅全程站立授课,还会每周挤出三小时答疑。
杨振宁曾说:“我是一辈子教书的,而教书人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有学生真学到了一些东西,能够使年轻人走到这个领域里头。”
高等研究院——
“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杨振宁对清华有着特殊的感情,1929年,年仅7岁的他随父母来到这里,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8年的少年时光。
“我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对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杨振宁曾说。
时间回到1997年6月2日,时年75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并立志将其打造成“中国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便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前身。
捐献100万美元,募集超过1500万美元,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他把创办高等研究院当成“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如今,这座见证杨振宁先生夙愿的小楼一层还悬挂着他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照片。再读一旁的颁奖词,似是总结,亦似缅怀——“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曾回忆,为了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先生早年多次不辞辛苦来到清华。从选聘人才、筹集经费到专业方向和发展规划,都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切,足可见“高研中心”在他心中的位置。
住所“归根居”——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亲杨武之——清华大学算学系初创者,住进了清华园西院11号。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定居清华园,将新居题名“归根居”,并以《归根》为题写下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2025年10月18日,记者来到“归根居”,这是一栋位于清华园西北部的乳白色二层小楼,距离他父亲曾工作的科学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在地)步行仅十分钟,往西便是他儿时嬉戏的西院。
“归根居”风格简约,周围绿植繁茂,庭院里摆放着各色花盆,门口张贴着“福”字,似在等待主人归来。
记者了解到,“归根居”一楼有会客厅,墙壁中间挂着杨振宁2003年12月写的五言诗《归根》。除了会客厅,一楼还有起居室。二楼则是主人卧室及客房。对面居民告诉记者,杨振宁先生近年不常居这里,很久没有碰见过他。
从童年的清华园,到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再回到清华完成夙愿,杨振宁的命运一直与时代变迁紧密呼应。
“其实,抛开科学家与时代的滤镜,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清华园里长大的孩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振宁的博士生翟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