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活动星系核宿主矮星系的形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云南天文台在活动星系核宿主矮星系的形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 2025-06-20
近期,云南天文台硕士研究生田杰与赵应和研究员等人通过研究一个基于多波段、多种方法搜寻的、包含约400个样本的活动星系核宿主矮星系的形态特征,发现并合/相互作用不是矮星系当中活动星系核的主要诱发因素。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活动星系核(AGN)宿主星系因其中心黑洞的活动而展现出与普通星系的许多不同,AGN活动的剧烈程度可能与不同的诱发因素有关。一方面,最亮的AGN(例如类星体)可能与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并合有关。而另一方面,亮度较低的AGN可能仅由宿主星系内部的长期活动就可以维持。星系的形态可以对其演化和结构特征提供重要的线索,也可能揭示星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内部扰动,因此是AGN宿主星系广泛研究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大质量星系当中。然而,对于AGN宿主矮星系,目前缺乏对其形态的详细研究。
在这项工作中,科研人员汇集了通过各种方法搜寻的近邻宇宙中的AGN宿主矮星系(M<109.5 M和
z<0.055)的相对较大样本(~400个样本),并使用DESI DR10
的grz波段图像和Python程序包statmorph来测量无参数形态参数。科研人员还在深度学习的帮助下进行目视分类,发现总样本中约有37%、44%和13%的样本是早型(ETGs)、晚型(LTGs)和并合星系。与正常矮星系中
ETGs(39%)与
LTGs(38%)相似的比例相比,AGN宿主矮星系为LTGs的比例略高,但更低的并合率(正常矮星系中并合率为22%)表明并合或相互作用不是矮星系中AGN的主要诱发因素。在使用不同方法选择的子样本中,“Baldwin,
Phillips, &
Terlevich”(BPT)图样本具有最高比例的ETGs,光变样本中的LTGs比例最大,中红外样本包含最多的并合星系,He
II样本与整体样本最为接近。
本工作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专项科学研究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