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超大质量黑洞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云南天文台在超大质量黑洞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 2024-02-27
2024年2月26日,国际天文专业期刊《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刘洪涛研究员、封海成博士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利用斯隆数字巡天光谱数据,研究了大样本活动星系核黑洞维里质量测量中的维里系数、维里系数与吸积率的关系,并用来研究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黑洞模型、第一代类星体、超大质量黑洞与宿主星系协同演化等前沿热点问题。
反响映射是一种从时域上测量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的有效方法,其衍生次级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高红移类星体和大样本活动星系核超大质量黑洞研究。这类测量的最大误差来源是维里系数,未知的维里系数导致系统误差~300%到400%。因此,精确测量中心黑洞质量对研究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超大质量黑洞与宿主星系协同演化有重要意义。
刘洪涛等人利用斯隆数字巡天第七次数据发布(SDSS
DR7),按照条件:发射线不能有多个峰,在一个σ误差范围内,红向移动量和线宽都大于零,选出单独有宽发射线Hβ或Hα的活动星系核各有9000多个,同时有Hβ和Hα的有8000多个。由宽发射线的红向移动量和线宽测量维里系数f,超过96%的源f
>1。经过细致的数据相关分析,发现样本中的维里系数与黑洞无量纲吸积率正相关(图1),宽发射线的红向移动主要是中心黑洞的引力红移。
黑洞质量修正f后,样本中的高吸积率活动星系核比例降低了大约100倍,只有0.3%,黑洞质量平均变大了一个数量级,爱丁顿比平均值降到了0.01。
修正f后,113个宇宙早期类星体(宇宙学红移从~6到~8)从近爱丁顿吸积变成低吸积率源,黑洞质量变大1到2个数量级,平均值~1011太阳质量,爱丁顿比平均值也降到了0.01。这些结果支持了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的重种子黑洞模型,也使得解释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增长更具有挑战性。
修正f前,在黑洞质量MBH和宿主星系核球恒星速度弥散σ*图上,150个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偏离了近邻宇宙的MBH-σ*关系(图2),黑洞质量修正f后,大致符合一个小样本近邻亮活动星系核修正f后的MBH-σ*关系。这些结果为MBH-σ*关系可能的红移演化提供了线索。宇宙早期类星体可能偏离了近邻宇宙的MBH-σ*关系。
这些新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活动星系核中心区域的基本物理过程、第一代类星体的吸积状态、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的产生机制和演化路径。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专项科学研究经费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