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科学家100多年接力,人类终于了解了4.9%的宇宙

经过科学家100多年接力,人类终于了解了4.9%的宇宙
来源:返朴
撰文 |
从提出离散的光量子概念,到哥本哈根诠释对波函数与波粒二象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从整合物质波的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表述,到用场来统一描述电磁场与实物粒子;从统一电弱相互作用的杨-米尔斯理论,到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从简洁优雅的标准模型,到超越标准模型的弦理论以及其他理论。经过100多年的接力,物理学家逐渐建造起量子力学的宏伟殿堂,并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然而,直到今天,这些理论只帮助人类理解了4.9%的宇宙,剩下的更大部分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我们仍然所知甚少。
1开宗立派:光量子,玻尔模型
1900年12月14日,精通音乐与作曲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发现,若以一种量子化(quantization),即不连续、离散的观念来看待电磁波的能量随频率的分布,则可以得到关于黑体辐射(对于外来的电磁波无反射、无透射,完全吸收,这样的物体称为黑体(black

190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于苏黎世大学博士毕业,在这一年里,他连续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以及质能关系的四篇论文,在物理学的四个不同领域中同时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故1905年也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Annus
mirabilis)。其中,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爱因斯坦提出,量子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数学上的技巧,光的能量本身就是量子化的。具体地说,对于频率为
E
的整数倍,其中
p
为一个光子所携带的动量。爱因斯坦的这种观点极具想象力与突破性,与人们长久以来存于脑中的关于物质世界的“连续性”这一既有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撞,以至于甚至遭到了作为量子论创始者的普朗克的反对。但它最终被实验证实,成为量子力学的肇始之一。
1913年,为了解决原子光谱的离散性问题,以及在经典物理学框架下
电子稳定地位于原子核外一系列离散的能级上(即轨道能量与角动量 是量子化的);
只有当电子在两条能级间跃迁时,原子才以频率
对于氢原子等一些简单的情形,玻尔的理论给出了与实验结果?分相符的说明。
以上这些工作构成了早期量子理论的主要部分。显然,它启发我们,微观世界应该有一个有异于经典物理学的全新的基础性规律。
2任督贯通:矩阵力学、波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在提出光量子概念以后的?数年里,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波动性与量子性(粒子性)是光所必须具有的内在属性,这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1924年,在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的启发下,大学早期曾就读于历史学专业的德布罗意(de
Broglie,1892-1987)于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有必要把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拓展到全部微观粒子,即波可以具有量子(粒子)性,而普通实物粒子亦应可以具有波动性。由此,德布罗意给出物质波(matter
wave)假设,它认为对于动量与能量分别为
λ
ν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被他的导师转交爱因斯坦审阅,并得到了后者的大力赞赏,这不仅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更将使整个量子理论进入一个新境界。

1925年6月,刚在哥廷根大学获得教职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因躲避过敏性鼻炎而前往德国北部的海姑兰岛。在那里,他一面品味着歌德的抒情诗集《西东诗集》(West-östlicher
Divan),一面通过类比自傅立叶级数的方法,给出了描述量子理论的一个新方案,并找出了其中的关键:非对易性(noncommutativity)。在海森堡将他的结果寄给他大学时的老师玻恩(Max
与此同时,正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狄拉克(Paul Dirac,1902-1984)指出,矩阵力学中的非对易性与分析力学中的泊松括号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狄拉克建立起了完整的正则量子化(canonical quantization)手续,并以此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1925年受邀讲述德布罗意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论文后,时任苏黎世大学教授的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旋即于当年底到次年初建立了一个非相对论性的波动方程,即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并于1926年上半年完成了他所谓的波动力学的创建。因为1920年代物理学界对矩阵这一工具尚不熟悉,所以基于波函数(wave
function)与偏微分运算的薛定谔方程甫一诞生,便受到了当时物理学家们的热烈赞赏。同年,在研究了
至此,在以海森堡与薛定谔等人为主要代表的诸多物理学家的协同努力下,量子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图景就得以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早期量子理论(或叫旧量子理论)终于“跃迁”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现代量子力学宣告诞生。

薛定谔方程刚被提出之时,人们尚不清楚波函数的本质到底是什
体系的量子状态
玻恩定则;
互补原理;
对应原理
测量导致波函数坍缩
一般而言,哥本哈根诠释已被当作量子力学的正统诠释而为人所接受。

有趣的是,作为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建人,爱因斯坦与薛定谔却都是哥本哈根诠释的坚定的反对者,或至少是执着的“挑刺”者。他们与哥本哈根学派之间产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中,EPR佯谬(EPR
paradox)与薛定谔的猫(Schrödinger’s
Cat)即他们于1935年分别提出的用以攻击后者的著名思想实验
不过,的确,以波函数坍缩为代表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些本质问题,事实上仍未有得到完全的解决。诸多不同的诠释,如其中呼声最高的平行宇宙诠释,或叫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在对反常塞曼效应的研究中,泡利(Wolfgang
Pauli,1900-1958)于
至于泡利不相容原理,在泡利与狄拉克分别提出全同粒子(identical particles)这一概念后,可以简洁漂亮地发现,它是交换后使波函数反对称的粒子所必然遵循的。而至于为何交换后使其波函数反对称的粒子偏偏是具有半整数自旋的粒子(称为费米子),这个问题则要等到量子场论中应用狭义相对论的因果律才能得以说明。
自从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以后,人们自然有理由相信,任何一个高能理论都应当具有相对论协变性。1926年,克莱因(Oskar Klein,1894-1977)与戈登(Walter Gordon,1893-1939)提出了最简单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称为克莱因-戈登方程。但因其面临负能量与负概率的困难,而且也不能正确解释氢原子中的问题,自提出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的真正含义并未能为物理学家所领会。
面对泡利方程与克莱因-戈登方程各自存在的问题,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起了一个能避免负概率的相对论性方程,即狄拉克方程。此方程强大
1930年,在他划时代的集大成之作《量子力学原理》(The
量子态是希尔伯特 空间中的矢量;
可观测量(observables)即作用在希尔伯特 空间上的自伴算子 (厄米矩阵,Hermitian matrix)。
以此,狄拉克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整合到了同一个数学形式之中。同期,
至此,量子力学这座巍巍大厦,就严格地确立了。
3登峰造极:量子场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1925年到1926年间,玻恩、海森堡与约尔旦把电磁场看成是无穷维谐振子(harmonic
oscillator),进而通过正则量子化的方法给出了电磁场的量子化。但他们的工作中并没有把相互作用考虑进来。1927年,史上首次,狄拉克作了有关于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计算,并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QED:
1928年到1934年这一时期,约尔旦、维格纳(Eugene Wigner,1902-1995)、海森堡、泡利与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通过反对易(anticommutativity)的手段——即现在所谓的费米子的约尔旦-维格纳量子化——表明,正像量子化以后电磁场的激发态对应不同数目的光子一样,作为一种实物粒子,电子亦可被视为某种相应的场量子化以后的激发元。这样,借助于量子作为桥梁,电磁场与实粒物子就都统一到了场(field)这一概念之下。最终,1934年,海森堡将狄拉克方程,以及先前的克莱因-戈登方程,重新阐释为描述不同粒子的场的运动方程,而非单粒子波函数的运动方程。在这种图景之下,方程解的所谓负能量问题迎刃而解:它本身就描述了反物质,而完全不须引入狄拉克海这一概念。
1930年以及之后,奥本海默(Julius
Oppenheimer,1904-1967)等人指出,在微扰计算中,量子电动力学的高阶项会现一些不可避免的无穷大,理论发散。
时间转眼来到了二战后期。在贝特(Hans Bethe,1906-2005)1947年工作的启发下,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1918-1994)、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1988)、朝永振一郎(Tomonaga,1906-1979)与戴森(Freeman
Dyson,1923-)等人于1950年前后建立起了一套系统化地消除量子电动力学中高阶发散的手续,称为重整化
在建立重整化的过程中,费曼发明了表征各阶展开项的图形化技术,称为费曼图(Feynman

随着量子电动力学中重整化的胜利,人们很乐观地相信,量子场论这种思想很快就可以为所有微观现象提供一个完整的描述框架。然而,随后人们发现,1)当时描述弱相互作用的费米理论是不可重整化的,2)强相互作用中耦合常数较大(∼1),无法做微扰展开;这些与量子场论的基本精神恰是严重相违背的。于是,量子场论进入了长达?数年的第二次艰难探索期。
转机始于来自中国的两个年轻人。1954年,杨振宁(1922-)与米尔斯(Robert
规范不变性(gauge
杨-米尔斯理论是它们的共同的表述框架。
1956年,李政道(1926-)与杨振宁共同指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parity violation),这直接为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统一指出了正确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1960年与1964年,格拉肖(Sheldon Glashow,1932-)与萨拉姆(Abdus
Salam,1926-1996)分别独立建立了统一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理论。1964年,在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1921-2015)关于自发对称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工作的基础上,希格斯(Peter
Higgs,1929-)等人指出,自发对称破缺可以使杨-米尔斯理论中的中间玻色子(规范场)获得质量。该理论日后被称为希格斯机制。1967年,温伯格(Steven
Weinberg,1933-)与萨拉姆把希格斯机制引入电弱理论,从而成功使电弱相互作用中规范玻色子获得质量。1971年,特·胡夫(Gerard
’t Hooft,1946-)与他的导师韦尔特曼(Martinus
Veltman,1931-
1964年,在对纷繁复杂的强子的研究中,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29-)与茨威格(George
Zweig,1937-)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夸克(quarks)理论。1968年,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在实验中确认了上夸克与下夸克的存在。1972
至此,人类目前所知的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除了万有引力,其余三种皆得到了以杨-米尔斯规范理论为基础的理论QED、GSW理论、QCD——此即量子场论(QFT:

4谁与争锋:超越标准模型
尽管取得了卓越的成功,标准模型亦留下了不少未能回答的问题,如质量形成机制、强CP问题、中微子振荡等等。另外,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学标准模型

我们期待着理论物理学能对这些问题继续给出合理的回答,于是这就产生了所谓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BSM:
以上所说的诸多问题,属于更广一类的尚未解决的物理学问题
《返朴》,致力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联袂担任总编,与几十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关注《返朴》(微信号:fanpu2019)参与更多讨论。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fanpu2019@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