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MT,抢占天文科技制高点

(2011-10-23 07:11:36)
标签:

杂谈

TMT,抢占天文科技制高点
2011年10月19日 10:19:53  来源: 新华科技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探索太空、认知宇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天说和浑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汉代学者张衡也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

  400多年前望远镜的诞生带来了天文学的第一次革命。随着天文望远镜等观测和分析仪器的问世和改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愈加清晰丰富。

  可以说,望远镜的每一次发展、突破,都促进了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飞跃,对数学、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产生重大影响,并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目前,发达国家对天文学越来越重视,不惜耗资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建造各类大型天文观测设备。多国科学家已在规划地基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30米口径望远镜(Thirty Meter Telescope,简称TMT),目的在于抢占21世纪天文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原因非常简单: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它利用各种最先进的尖端技术作为观测手段,同时也推动了高技术的发展,是高技术的创新源头之一。包括天文学在内的基础研究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资源,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10/19/122174663_11n.jpg

    图为位于美国夏威夷大岛海拔4213米的莫纳克亚山顶的天文观测台,TMT项目将在此落户。人民日报记者 牛瑞飞摄

  1609年,伽利略用风琴管作镜筒,两端嵌入凸透镜和凹透镜,制成一架口径4厘米的望远镜,由此成为人类历史上把望远镜对准茫茫太空的第一人,并推动了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一次飞跃。

  400多年后,由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及中国等积极参与的TMT天文科研项目,将把光学望远镜的口径提升至30米,并有望成为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飞跃中的重要工具。

  引用一位中国天文学家的比喻:TMT项目就像一场天文科研的国际盛宴,即将举全球之力配餐,终将让人类共享成果。

  “两暗一黑三起源”

  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是天文学发展的源泉。16至17世纪,人类认识宇宙发生了第一次飞跃,天文学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望远镜的发明以及牛顿力学的创立,促进了自然科学的革命,推动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射电、光学和空间天文观测技术的突飞猛进,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天文学的革命,从天文望远镜开始。人类不断地研制新设备,观测更多、更远、更暗的天体和天体中更精细的结构,以了解宇宙和天体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望远镜口径从小到大、从可见光到全电磁波段、从地面到空间,每一次突破都导致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飞跃。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介绍,本世纪全球天文学挑战性的基本科学问题概括为“两暗一黑三起源”:两暗,即暗能量、暗物质;一黑,即黑洞;三起源,即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

  为解决“两暗、一黑、三起源”问题,近十多年来国际上一系列大型的先进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包括口径10米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2.4米的哈勃空间望远镜、高灵敏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空间紫外、红外、X射线和γ射线望远镜、地面和空间长基线射电望远镜等。

  由于大口径是高空间分辨率和大的集光能力的基本条件,为获得更高的分辨率,能观测更加暗弱遥远的天体,以解决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建造极大口径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已成为国际天文学界的共识。

  目前全世界提出了多个巨型望远镜计划。这些巨型望远镜的特点是:口径20至50米;主镜由子镜拼接而成;观测波段从近紫外到中红外;有自适应光学系统,在近红外区达到衍射极限。

  这些方案中,有3个正在设计和研发,有的已进入建设准备阶段,即美国的巨型麦哲伦望远镜(Giant Magellan Telescope,简称GMT)、TMT和欧洲巨型望远镜(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简称E—ELT)。

  天文学家计划于2020年前后,分别把TMT(30米口径),GMT(24.5米口径)和ELT(口径42米)分别建于地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届时,人类天文研究将进入巨型望远镜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