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恒星的起源

(2010-01-26 07:58:10)
标签:

杂谈

恒星的起源


上图说明太阳系起源的三个阶段(星云假说) (a)星云的旋转与引力抗衡, (b)星云在引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盘状, (c)星云的中心形成恒星(太阳), 星云的外围形成行星,它们位于同一轨道平面上.

    在恒星起源的问题中,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恒星是由弥漫物质凝聚形成的,称弥漫说;另一种观点认为,恒星是由超密物质爆发形成的。不过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支持“弥漫说”,因而逐渐为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公认。

    观测表明,星际空间存在着许多气体和尘埃物质,其中最丰富的是氢,密度仅为每立厘米不到一个氢原子。在引力作用下,这些弥漫物质收缩成星际云,密度为每立方厘米一百到上万个氢原子,温度仅几十度。引力使星际云很快收缩,因为星际云密度小、温度低、气体压力很弱,物质几乎是向中心自由降落。星际云在快收缩过程中,往往逐渐碎裂成好多小云,每个小云以后单独形成一个恒星,因此恒星通常是成群形成的,如果气体云起初有足够的旋转,在中心天体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如太阳大小的气尘盘,盘中物质不断落到称为原恒星的中央天体上。收缩过程中,物质释放出的引力能使原恒星变热,当中心温度上升到1000万度时,就产生热核反应,这时热核反应产生的向外辐射压力极大地阻止物质进一步向内收缩,若两者达到平衡,则我们就说一颗恒星诞生了,所以恒星的质量是有一定范围的,一般在0.1至100个太阳质量(1太阳质量=1.9×10^33克),更小的质量不足以触发核反应,而更大的质量则会由于产生的辐射压力太大而使星体瓦解。近年来红外天文卫星(IRAS)、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等的一系列观测结果证明了这种恒星形成的物理图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蟹状星云
后一篇:恒星演化(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