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矮星(1)

(2010-02-03 18:42:39)
标签:

杂谈

  白矮星(1)
左图是地面望远镜拍摄的球状星团的照片; 右图是左图的局部放大,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球状星团中包含大量的白矮星,这些白矮星非常暗弱,又非常致密,如右图的白色圆圈所示.它们是在恒星演化的最后阶段产生的.


 

    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白矮星:由量子力学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导致的排斥力所支持的稳定的冷的恒星。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合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太阳(5)
后一篇:白矮星(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