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地乡音

(2011-05-13 21:09:39)
标签:

甘肃秧歌

耕读传统

陈寅恪

学术文化

文化

分类: 为故乡言

                       异地乡音 

咱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艰难而又幸福地过活。爬山走路不吃力,望云敬神断天气,抽旱烟,喝苦茶,山高够深不管皇帝家的事,传统礼仪却一样没拉下,婚丧嫁娶、迎神送客,礼数非常地讲究,天文地理、风水阴阳、山神土地等等一样不拉下。管自己的语言叫土话,把外地人、城里人、北京人的话统统叫官话。没有普通话之前,这里公认的官话是秦腔里戏子的对白,所以就用“说话跟唱一样”夸别人会说话,说话不好或者难听就说“,跟念经似的,难听死了”。饭食简单,早上吃面喝汤,晚上喝汤吃面。土豆也是主食,汶川地震那一年,细心的朋友就应该记得电视上有曾经个感人的画面,总理大人在甘肃灾区和农民吃“煮洋芋”,不知有多少甘肃儿女在电视画面前感慨万千。

老家人认为像我这样念过书,且到处乱跑过乞食所谓大学生,是喝墨水见过大世面的人,虽然脱下布鞋登上皮鞋,还可以说几句二不归一的普通话,但爱吃面的习惯始终改不了。四川人好吃也会吃,懂得并讲究生活,四川女人和男人炒出来的菜,名气之大,连老外都知道。但是四川人做的面食一点都不好,尽管油盐酱醋各味调料弄的很均匀很有口味,但拉的面就是不行,对于我这么一个爱吃面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年初,在川大后门口发现了一家新疆人开的面馆,劲道不错,吃着过瘾。今晚,又想吃面,好说歹说劝动珠珠陪我吃面,一路上我兴奋不已。

在过红瓦寺天桥时,车子、女子纷纷攘攘,嘈杂的混乱中,竟然听到熟悉的一首二胡曲子,心头一惊且有一股像泪水淌过面颊时的暖,从心头升起,荡漾至全身。寻声望去,拉二胡的主人是一位留着脏乱长须的老人,盘腿坐在天桥下有气无力地拉着二胡,脸上的没有任何表情,正如没有任何植被的土地一样,只能想象而已。面前是一个铁碗,几张面值很小的人民币横躺在里面,等待更多同伴的到来。我告诉珠珠,这人肯定是我的老乡,而且我非常肯定地告诉了老人来自哪个县。珠珠有点不相信,但是看我那么肯定,却又不好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又看看他。

我听得出来,老人所拉的曲子是甘肃秧歌曲,具体来说是我老家春节闹社火时,用来表演的秧歌曲子,表演形式很像传统喜剧,道具和形式非常简单,完全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剧情人物里有才子佳人、神仙、王公大臣,也要恶婆婆、丑媳妇、黑心店老板等老百姓身边的人,涉及各行各层的人和生活,全用口语,但也有个别曲目是用非常典雅的词作表现,还有很多典故和民间传说夹杂在中间,比如民间非常流行的“王祥卧冰”、“劈山救母”等。这种类型比较著名的有“夹板”、“蜡花舞”、“十里亭”。

小时候,我就表演并且唱过比较典雅的秧歌曲目,是取自秦腔题材的《花亭相会》,虽然唱词与秦腔剧本相同,但腔调确是秧歌调。人们说,我唱的调儿是“杨柳调”,我想大概就是一高一低的唱腔呗。在《华亭相会》里有一段是男主人公高文举对张梅英说的话,我一直记忆很深刻,其中一句是:“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我走到老人跟前停下来,掏出五块钱放在碗里,老人没有任何表示,依然有气无力地拉着二胡,脸上除了一种隐约的坚毅和沧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表情,杂乱的胡子很有个性,中间的灰白且整齐,两边的胡乱地长着,像极了秋后黄土高原上孤独生长的芨芨草。我很快就听出老人拉的是《十二月花》,是表演蜡花舞常用的曲调(手里掌着纸灯舞蹈)。等他拉完这曲后,我大声地问他:老人家,你拉的是什么?他假装没有听清楚,眼睛微微一睁又闭上,仿佛笑了一下,随即我以及身边的这个世界,已经不存在了。

我大声说道:喂,老乡,你是不是XX县的?我是甘谷人。

听到我是甘谷人,老人身子极快地从旁若无人的悠闲状态中耸了一下,造像瞬间动了一下而显得有点僵直,手中的弧弦停止了回拉,脸上露出一丝惊愕,随即热情憨厚冲我笑了一下,用老家话对我说:嘿嘿,我是XX人,你是甘谷老乡啊,谢谢你啦!

想发支烟给老乡,一抹口袋空空如也。

我问道:你拉的是不是《十二月花》,我们甘谷人叫《十二月花》,你们县叫什么呢?老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分别时,我再看了一眼老人,乱糟糟的胡须和头发,平静而又沧桑的脸上,一双迷离的眼神,和我爷爷一般年纪的老人没什么区别。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了解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我可亲可敬的亲人们。老家的农民,是我见过的最为朴实无华的农民,在他们脸上看你不到乐观和自信,同样也看不到迷茫和彷徨。他们的脸面平和且满足,木讷却坚毅。做为大西北很久以来的主人和苦难承受者,他们面对天干地火和贫困,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他们只是努力地过着,努力地活着,并努力地好好过着。这是一种有着坚毅性格而不张扬的人,朴实而又无华,因为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艰辛和坦然地面对。

    在中国有着耕读并重的传统,农民重视读书,读书人又关注农民,从土地里获得精神支撑走向世界,又最终回报和回归土地,做一个落叶或者泥土,最终落地成草。

    甘肃尽管地处西北,但甘肃的文化学术传统非常深厚,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学术史上,有很多有突出成就的人,其籍贯就是陇西、河西、秦州、敦煌等等,就是现在的甘肃。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对甘肃学术文化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其文大略如下:

    秦凉(甘肃天水、武威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

《史记》里有一句话:西北起,东南兴。很有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悟黑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