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贵印石艾叶绿

(2011-04-23 12:57:59)
标签:

艾叶绿

印石

杂谈

分类: 艺术点评

http://s12/middle/629b211aga18ee88d354b&690

如今世人对于印石只重田黄、鸡血、青田、寿山、巴林,而对于寿山石中的艾叶绿石品种知之甚少,其实艾叶绿之佳石,质细价优,至今已成绝品,是有收藏价值的印材。

艾叶绿产地,据南宋时的梁克家《三山志》中说:艾绿产自“五花石坑”、“五花石坑”距寿山十数里。明末崇祯时布政谢在杭《寿山石考》中品寿山石“艾绿”为第一,至清康熙时郭柏苍《闽山录异》谓:“梁叔子(克家)所称花石坑,苍曾游之,今绝产!”艾叶绿起初不甚著名,至康熙戊申,闽县陈公子越山采石山中,得其神品,载至京师,辙数倍其价值售出,于是好事家接踵穿凿,而山谷一空矣。所以亦可以说艾叶绿石至清初康熙时已绝产,之后不复出,诚为昙花一现之稀有品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石商及收藏家竞相来华争购艾叶绿,一时成为天价,可与田黄比肩,之后亦有中国台湾、香港商人为之“炒作“,终因社会存量太少,力所不及。

艾叶绿石坑肌理,其色青翠,嫩绿,似初生的艾篙叶子之色故名。其色泽青翠可爱,肌理间分布有青绿色的花纹,在无花纹处石色呈淡黄绿色,和白中隐隐含淡绿的色泽,半透明,有的部分绿色侬而黝黯,由于年代及磨搽的原因,艾叶绿印石的包浆都较厚,有的因而成姜黄的颜色,石质却反而幼细,刻刀过处腻而不滑。如石产于山坑之表面,则绿色浓而干,折光视之于石的表皮可看出有一粒粒的细小的闪光颗粒,当是土化了的石英质。

虽然收藏家对于寿山石之评价曰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为下。艾叶绿石则有所例外。因为该石坑为老坑,年久漫患,干燥褪尽,绿色醇厚,有的浓艳质稍厚,刀感细腻不下水坑佳石。故凡真正的艾叶绿印材多方素之形,不加钮式和浮雕,它与鸡血、田黄一样,本事就是一副”天公造就”的美丽图画,若多加雕琢,反增其累,同时也损其材之重量,有佳石难觅良工之感。

现市井中艾叶绿之印石已稀不可得,而多以含绿色之它石与艾叶绿相混淆以谋高利,列举如下,以示区别.

其一,巴林绿,也可以巴林艾叶绿称之,其质与一般的巴林冻石相同,只是绿色部分过于透,绿中带灰,多条纹状。

其二,辽东之绿泥软玉,其下刀涩而不爽,产量多,且多透明。质与新山玉(岫玉)相仿,与艾叶绿相差甚远。

其三,月尾绿,产福建寿山月尾乡,产地不是一个坑点,质细而嫩富有光泽,有的石中隐有白点,有的翠而通灵。新采时明净可爱,历久则变黝黯。石性不稳定,多有燥裂,新坑也。

其四,广东绿,产于广东,新坑。绿色分浓淡两种,变化较少。有的质硬粗,性梗涩,无包浆,不能作细腻的雕刻。有的质软,带泥性,亦不可取。

其五,青田之芥菜绿,又称三炮绿,产于浙江青田。绿色妖艳多有白色之小点及短格纹、砂眼。含石英质多,质硬而脆,不宜雕刻。

其六,安禄石,产于东北。绿白相间硬而涩,不润不透,非雕刻之良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