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个《意见》怎能轻易解决留守儿童难题?

标签:
热点事件时事评论个人感想 |
分类: 说点实话 |
每年都会有各种砖家叫兽跳出来,提出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建议”来娱乐大众,顺带接受随之而来的如潮骂名。没想到严肃的国务院也在今天给了我一种砖家叫兽走错片场的娱乐感受。早上打开手机报看到的一则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我产生了吐槽的冲动。因为某些断章取义看到的一些条款很是让人无语,比如“不满16岁儿童禁止无监护独居”“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将被追责”。虽然出发点很好,可文件中提出的意见缺相当的不实用,落到实处的可能性小得可怜。
留守儿童一直是中国大江南北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不良事件更是让民众和媒体都愈加重视留守儿童现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加快,城市农村的差距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远走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又因为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积分入学制度导致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孩子一并带入城市,迫不得已交给家中长辈甚至亲戚邻居照顾。留守儿童主要面临的比例超高、监护不力、缺乏抚慰、心理问题、关爱不足、隔代抚养、法律缺乏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不是短期时间或者一两个法律文件就能轻易解决的。
《意见》对外出务工父母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父母携带子女、留下一方在家照顾、暂不具备条件的委托他人照顾。其实这三个做法不是没有人做,外出务工者几乎都选择了其中之一,根本不需要专门写个正儿八经的文件来上纲上线。且《意见》想法虽好,现实条件却不太支持这些设想。如果不是为了挣钱,青壮年也不想出门打工的,一个人挣钱总是不如两个人一起挣钱来得快。如果带子女出门一起打工,小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工作时间无人照顾而成为城中村的“留守儿童”。大年龄段的孩子上学又成了让人头疼的事情,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就桎梏了留守儿童进入父母所在城市的可能性。就算运气好顺利入学了,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也容易受到排挤甚至遭受校园暴力。迫不得已留下孩子在老家的话,有能托付的人自然也是找人帮忙。这些方案治标不治本且一直在被全国各地实施,根本不需要《意见》来专门提出。
至于“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将被追责”这条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也有待商榷。若非生计所迫,哪个父母不想陪伴子女成长呢?长途电话费用太高、家乡网络普及度不够,频繁的联系也成了奢侈。留守儿童受到被委托人的忽视甚至虐待也是外人很难看出来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来认定父母有错,又怎么来追究责任呢?这样的方案,在我看来和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砖家们不食人间烟火,只需要完成一些民众看不懂也不屑于了解的项目就能养家糊口甚至名利双收,自然不能直面留守儿童的困难。他们想当然的设想过于美好,企图使用简单的一个《意见》来给太多的留守儿童画出一张美好的大饼。可惜这些,不过治标不治本。与其过度追究父母责任,不如在留守儿童聚集地多创办一些关怀组织,官方的或者NGO都可以。动员政府、社会、个人等一切可动员的力量,来帮助孤单的留守儿童以及被留在家乡的年老长辈们度过独自在家等待亲人回来的艰难岁月。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甚至远渡重洋赚钱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永远都会存在的。如果不解决随性儿童的照管及入学难题,他们依然摆脱不了留守的命运。只追究无奈父母的职责而不管经济以及制度带来的制约,这些的《意见》写的再花团锦簇也只不过一纸空文。
当然,我并不否认此《意见》出发点是极好的,也是真正的为了民众着想。可惜这样的文件华而不实,没有太多可操作性,甚至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反而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希望能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问题的《意见》出台。2020年不远了,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还是应该更加努力奋斗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