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汉惊现大学生“试药族”的报道让我愤怒

(2014-08-09 22:29:51)
标签:

热点事件

社会现状

个人观点

分类: 说点实话

刷微博看到一条很不负责任的报道,说是“一些大学生因为贫困、缺钱等原因,完全不顾三个月只能试吃一种药的相关规定,成为了专职试药人,为健康埋下隐患。”(来自网络:http://news.sina.com.cn/c/2014-08-09/173430658769.shtml,原标题为:武汉惊现大学生“试药族” 因贫困缺钱而冒险)我不知道该报道的记者到底询问了多少试药的大学生,又是采访了多少家医院 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是对于这篇报道的真实性却表示怀疑。

我本科念的就是医学院校,在校园内时常会看到招募健康大学生参与所谓的“试药”活动,有的是验证新开发的保健品功效,也有检测新临床药物的疗效。我虽没有参加过这种临床试验,身边的同学朋友倒有不少人参加过。参加这种临床试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是个人就能让你参与其中。报名了的人首先就要做个比较全面的体检,体检数据有不合格的就会被刷下来。如果是近视药物等针对性极强的试验,就需要本人是近视者。(就有人冲着可以免费作全面体检而报名,还真有人发现了自己身体的隐患)顺利进入试验的也会参与关于试药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何用药以及用药期间注意事项等的培训,帮助试药者正确完成整个过程。试药途中还有定期组织参与者们进行检测疗效的检查,整套过程相对完整严谨。

这种有一定风险的临床试验不可能全部志愿参与而不索取报酬。项目承担者会支付参与者一部分酬劳,少则一两百,多着一两千。不需要太多劳动就能得到不错的报酬,有些同学自然将其看做了勤工俭学的一种手段,积极参与临床药物试验。但我从未遇到过同时参与好几个试验的人,更没有人大胆到长期做试药人——正常人应该都担心会有潜藏副作用吧。也曾和其他医学院的同学也谈起过试药这个现象,发现身边愿意参与的人不多,“专职试药人”更是没有见过。一般都只参加学校内招募的临床所谓的临床试验,很少参与医院的直接招募——虽然很多项目负责人在担任教师一职时也同时是附属医院的医师。不过我所了解的都是医学类院校,不知道其他综合性或者专业性大学学生是如何看待试药者这个角色的,至少没有发现认识的人或者他身边有人参与超过三次的临床试验的。

媒体想要多多被关注,必然需要爆炸性的新闻,标题也尽量夺(sang)人(xin)眼(bing)球(kuang),常被人调侃的《知音》体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媒体人靠传播新闻抓住民众关注吃饭,寻找有争议的话题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同微博中那样使用暗示性、诱导性的语言,将普通参与试验的大学生形容成为了钱就冒大风险或者好逸恶劳的人,这样主观臆断且具有偏向性的报道难道就不是一种“用事实说谎”吗?该报道中楚天都市报的记者向清顺的某些话语“有六成是家庭比较困难,短时间要得到这个钱,年轻人居多,特别是像毕业了一两年、两三年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的群体也比较多”,就会给读者一种“当代大学生为了享乐或者懒惰而自愿参与如此危险的临床试验”的印象,让本来就具有争议性的大学生群体减分不少。又或者是其他地方的大学生以及临床试验都很正规,就是报道中特意点出的“武汉”力排众议、独树一帜?该记者确定不是在为武汉拉仇恨?

舆论导向在任何时代都有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它甚至可以左右一般人的思维。如果该报道引起巨大反响,将会给后来的临床试验添加很大阻碍,因为将不会有人在冒着巨大风险试药的同时还要被冠以“好逸恶劳、愚蠢无知”的头衔。一个新药物的上市,不可能从动物试验直接过渡到临床使用而不经过人体的临床试验,既然没人愿意参与试药,那是否就不该有新药物产生?而报道中出现的“大学生”和“专家”又会面临怎样的非议?这些问题,该家媒体是否认真思考过,而不是只看重销售率和关注度。

当然,我所知道的也只是身边之人或者其他有联系的大学学生的想法,不代表大多数大学生的看法。不过将心比心,我自己都不愿意冒着可能出现的机体损伤风险经常参与临床试验,只要不是太缺钱的人应该也不会如报道所言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写下这篇文字,只是气愤于楚天都市报的偏向性爆料,认为这是诱导民众看清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不实爆料。希望媒体能真实报道,不要再诱导民众跑偏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