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相见不相识
相见不相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514
  • 关注人气:65,2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姓心中,以房养老不太靠谱

(2013-09-26 23:09:14)
标签:

热点事件

社会现状

个人观点

杂谈

分类: 说点实话

忽如一夜冬风来,千树万树铁花开。不是我随意篡改诗句,而是觉得这句诗很能映衬出我猛然听说“以房养老”这一新模式时的心情——就和开了油盐铺子似的,酸甜苦辣咸等万般滋味都一齐涌上心头。我这个年纪要说养老,那就是个笑话。但其实我也挺关心这么一个所有人终有一日都会面临的问题的。而前不久据说要在全国开展试点推行的“以房养老”模式就让我这么一个思维偏向保守的人大吃一惊。听说国外很流行这种高端方式,我却觉得这个模板在中国很难实行开来。所以今天,我想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普通人眼中这种模式的可行性,而不是从宏观、专家角度来被告知是否可行。

国人从来安土重迁,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乡土,把买房子看做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长大成人,必须有一个自己的房子表示独立自主。组建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属于小夫妻自己的房子,哪怕是婚姻也无法给人太多的安全感。一对夫妻有了孩子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恐怕就会长久的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不要觉得我在危言耸听,这些都是长久的观察身边人事得出的结论。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一对情侣没有房子或者夫妻成婚生子以后还没有买房,彼此之间的矛盾会呈几何级出现,双方的亲密关系也会变得岌岌可危。有次可见,房子的重要性。那么,这么重要的房子在百姓眼中是否可以当做抵押筹码来换取养老的保障金呢?

我曾就“以房养老”这一模式和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过,这些人中有衣食无忧的中年人,有目前已经七八十的已经被养老好些年的老人,也有和我年相差无几的年轻人。通过和不同人关于养老问题的交谈发现不论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人,几乎都不能接受“以房养老”这种相对国人来说太过前卫的模式。首先,“养儿防老”这一模式从古至今都是老人养老的首选,赡养父母也是国人心中绝对应该的事情。儿女长大成人,自然就要担负起给父母养老的责任,父母也就无需太过担心晚年衣食无着。如果子女不赡养父母,除了被戳脊梁骨外,还可能触犯法律。这样大环境驱使下,卖房养老的市场就不够看了。再说作为养老抵押的房子,这是一个在国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存在。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房子是辛辛苦苦攒首付,战战兢兢还月供才得来的,算得上人生极为珍贵的财富了。辛苦几十年花了大价钱才算完全到手的房子如果不留给自家孩子反而要以反贷款方式来提取成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完全等同于“一下回到解放前”——太不划算了。退休以后如果想要每个月领钱,不如租出去当个包租公、包租婆;如果想要一大笔钱花费,索性直接卖掉来得干脆。如果真的按照“以房养老”来领取生活费,万一还没拿到足够的房钱就因为天灾人祸或者生病而逝去的话,房子不也就归别人了,这样更是吃亏。再说现在人普遍愿意给自己买一份养老保险,也算是给自己的老年一份保障(至于曾经让国人一度恐慌的“养老金高达几百亿的缺口”问题,暂时被抛诸脑后了)。看起来,从个人生活出发“以房养老”确实显得比较吃亏,难怪和我交谈的人都不会选择这种突然的模式。

至于为什么据专家说“以房养老”是发达国家流行的方式呢?个人有点管窥蠡测的看法。一来,发达国家房价相对去其人民收入来说不会像我国一样高得让人心脏病发作,房子在他们看来就不是那么传家宝一般的存在。二来那些国家也许没有子女必须赡养父母的义务,父母需要为了自己的老年做出打算。三来他们已经习惯了享受生活,房子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不如用来换取富足的晚年。四来国外父母不会如同中国一般一切为子女打算,他们乐意孩子自己赚钱买房而不是提前为他们准备,所以房子也就不是非得留给孩子……以上原由不一而足,所以房子对于发达国家人民来说不是那么不可动摇的存在,用来养老倒是不错。

由上对比可以看出,因为长久观念的不同、现实情况的差异,在发达国家流行的“以房养老”在国人心里其实很不靠谱。想要大面积推行这个政策,恐怕先要摧毁养老保险金体系,让国人看不到晚年安稳的希望才行。不过这样一来绝对会动摇国本,相信不会有人笨到真的这么做。这样看来,“以房养老”其实并不如砖家宣传的那般可行性高。当然,我的看法只是从普通百姓眼光出发,看不到宏观的全民性效应,难免失之偏颇。但试想如果几乎身边人都不解释这一理念,“以房养老”想要全国范围内推广,估计是困难重重。

“以房养老”是否真的可行,这里说得再多也是纸上谈兵,只能等到试点城市得出成果后才能初步下结论了。至少目前在我等百姓心中,这个模式不靠谱。至于以后如何,就不知道了。

百姓心中,以房养老不太靠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