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失陪族”一词正悄然兴起,出现在各路媒体的版面之中。所谓失陪族,指的就是很少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的都市人群。失陪族作为社会的新型族群,正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一起越来越受到广大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什么样的人成了失陪族的成员呢?第一类就人为了工作而不得不减少陪伴家人的事件。社会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生存和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忘我工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工作中。甚至很多人离家千里去另一个地方工作,以其得到更好的报酬。这类人为了赚钱养家而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机会,让人惋惜。另一类人是完全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打游戏、逛淘宝、聊天忙的不亦乐乎而完全忘记了自己家人的存在。这类人对自己的家人很冷漠,在外面和网络上很是热情开朗,回到家里就沉默不语如同患上了“回家沉默症”。还有一类就是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挣钱给家人一个很好的物质条件,就可以不用陪伴家人。这类人往往事业心极强,拼命奋斗,却并不认为家人除了丰沛的物质还需要自己的陪伴。由此可以看出,失陪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无奈失陪族、忘我失陪族和自愿失陪族。
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多样化、生存压力加大趋势和更加注重个人生活环境的心态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失陪族出现。那么被失陪的家人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找到家庭幸福感呢?有很多的专家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也有很多失陪族们殚精竭虑的想要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过很可惜,空巢家庭的不断涌现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凄凉处境被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也许城市里的家庭还要好一点。完善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自身较高的教育层次可以让城市里面的空巢家庭有更多的选择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即使子女不在身边。而城市里的儿童也有更多的社团、兴趣爱好班可以参加,且网络、电视、手机的普及也让他们有更多支配课余时间的方式,不会无人照料或者孤单难受。
相较而言,农村的被失陪家庭就要艰难得多。农村的老人因为无法购买社保,且多是一辈子务农的老实人,年老之后如不靠子女赡养则很难维持基本的生活。很多老人甚至目不识丁,无法用看书、学习来打发时间。农村几乎没有娱乐、休闲设施,老人们的空巢生活枯燥而辛苦。留守儿童也过着完全不如城里孩子的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过活。甚至有些家庭只有十来岁的孩子独自生活,靠着邻居的帮助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对这样的空巢家庭来说,失陪族的失陪既无奈又心酸。为了生活,失陪族留下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在家乡,去往遥远的地方打工。他们自己也很无奈,也想陪伴在自己的父母孩子身边。可是生活的担子太重了,只有去遥远的大城市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才能给父母孩子更好的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成为了背井离乡的失陪族,尽管心里很不舍。
如何帮助他们度过家人缺失的日子?如何让失陪族们找到留下来的工作?留守空巢的老人、孩子应该如何经营自己孤单的生活……一个个问题摆了出来,无数的人在关注在讨论,却没有一个切实有效地解决办法。作为个人,我们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很糟糕,无能为力是最蹩脚的理由了。如果可以做些什么就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