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大事
(2012-05-07 23:32:56)
标签:
家庭沟通个人感受情感 |
分类: 说点实话 |
好多朋友都向我抱怨过和父母沟通不良,很好奇为什么我总是可以和我妈妈煲电话粥天南海北的聊天。大家一致认为代沟是跨不过去的鸿沟,直接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无法顺利沟通,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代沟几乎存在于每个家庭。我和父母之间也有代沟,也有闹矛盾的时候(我和妈妈要更亲近些)。有时甚至会发生很激烈的争吵,看起来很有家庭斗争的样子。只是争吵过后不管是我还是妈妈都会尽快冷静下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错误。如果是我错了就直接道歉,接受妈妈的各种批评教育。如果是妈妈错了,她也会道歉,不会放不下作为家长的权威和面子。然后和我一起讨论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心思,争取解开大家的心结。我想这种平等的态度,是我们可以很好相处的主要原因吧。
《孝经》的思想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上。虽然现在思想已经解放了,那种以父母为天的三纲五常似的儒家思想还是让大家下意识的保持着。在家庭里,父母占据着权威的主导地位,对待孩子不自觉的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父母比孩子有多得多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避免走弯路过更好的生活。这种教导难免会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父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可惜孩子并不一定领情。如果父母只是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思维方式,用的也是那种居高临下领导式的命令方式,很难让孩子真正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孩子容易产生反抗叛逆的情绪。如果一味的高压、教导,甚至学习所谓的“狼爸”教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适得其反的可能性比教育好孩子的可能性还要更高一点。
我很幸运,虽然我妈妈只是高中学历,却是个很有文化的母亲。这种文化不是简单的学历可以得到的,而是愿意多多的去看去听去了解这个世界和我,愿意采用一种平等平和的方式和我沟通。我小的时候也很淘气,甚至伙同别人在自己家里的床上蹦蹦跳跳,直接弄塌了那个木质床。这要搁别人家里,估计得一顿好打。当时我妈妈也挺冒火的,不过还是压着火气好好问我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也因为我可怜兮兮的承认错误而没有揍我,只是告诉我这样做不对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现在想来,我妈妈真的是很开明的。从来不揍我,只是和我讲道理。而且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也不是耳提面命的教导,只是用事实和示例很耐心的和我解释,让我容易接受。从我能听懂话开始,妈妈就尽量用平等的态度和我交流,慢慢从生活琐事到各种八卦到人生道理,无一不包含。渐渐的,我养成了爱和妈妈聊天的习惯。
我从初中开始寄宿生活,呆在家里的时间很有限。不过还是保持和妈妈聊天的习惯,就买了电话卡煲电话粥。聊的内容很宽泛,娱乐新闻、各自身边的新鲜事、家长里短的琐事……几乎无所不聊。久而久之通过我的诉说,妈妈对我亲近的同学都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提起谁都会有印象。这种拉家常聊八卦的时间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沟通,不会出现让彼此措手不及的“突然事件”。而有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事情,或者一些酸酸的感受,我会写在信纸上,过段时间就寄回家给父母看。这样父母看了我写的信,就知道我有什么是不好意思开口或者是不方便用口语说出来的,也就更容易了解我的想法。后来我们家里还有了一个约定——如果因为一件事情有人发火了,其他人就尽量克制不针锋相对。等到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心平气和的商量解决。还别说,这个方法真的很有效。两个暴躁的人不容易处理好事情,反而容易把小事弄成大事。相互忍让一下,就可以和平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家顺利沟通的一大手段。
反观我朋友的家庭,父母要么是强制孩子接受自己的思想,要么就忙事业忽略了沟通问题。而孩子也不乐意主动和父母聊天,更不用说谈心了。像我这样写信回家的,更是没有。无法很好的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无法拉近。虽然亲情不会消失,却平添了许多误会。所以说,沟通真的是很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用权威的领导的姿态,也不要啰嗦。(这在我们学习的儿少上面也是有同样意思的)父母可以仔细回想自己年少时的心态,试着平和的和孩子简单的谈话,再慢慢的扩展聊天范围。不要动不动的就批评孩子,认真听一下孩子的解释,一起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法。我想,这些改变会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缩短心理距离吧。
当然,这些都是我为人子女思考的东西,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也许,严厉的教育或者“狼爸”的狠可以教育出很优秀的子女呢!我只希望大家可以和父母和子女很好的沟通,让家里充满温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