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医院浅谈
(2012-04-20 11:53:06)
标签:
校医院医疗机构个人想法校园 |
分类: 说点实话 |
以前看过天涯的一篇帖子,名为《校医院——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里面是好些人的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在校医院里看病遇到的各种坑爹故事。那些或调侃或愤怒的叙述,让人看的时候觉得又搞笑又愤怒。校医院就是在学校学生的第一道健康保障,如果都是让一些没有足够能力也不负责的人混进来领工资,生病了的学生该怎么办?
校医院作为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基础医疗单位,其医护人员虽不是名牌医科大学的高材生,至少也要是专业过关认真负责的专业人员吧。可是从身边同学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来,它确实质量欠奉啊。H同学,女,因假期小腿骨折在家乡治疗后赶回学校上课,在校医院就近进行后续治疗。没想到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按摩、熏蒸等治疗,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小腿肌肉出现坏死趋势。这可吓坏了我们这些女生,赶紧让H就近转入华西医院检查治疗,才慢慢好起来的。不然,恐怕得截肢才行!还有就是L同学,男,因感冒于校医院就诊,本以为很快就会好利索,没曾想被治疗成了肺炎,只得花大价钱去华西看病了。再有就是W同学,在校医院被当做重感冒治疗好久仍不起效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只好转去华西诊治,才发现不是感冒而是腮腺炎。这三个同学的经历就足以让我对校医院的认识大打折扣了,更不要提网络上由之而引发的各种声讨和抱怨。
我自己大学这四年间倒只有一次进校医院的经历。大二期末那段时间,我悲剧的砸到了眼睛,很长一段时间视力模糊,看不清楚物体。受伤当天就匆忙跑去校医院看病,可正赶上人家午休。没奈何只能等着人下午上班。好不容易可以看病了,要做检查了才发现医院里居然没有眼底镜!我本就担心视网膜受伤,居然没有检查设备。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好在帮我看病的那个常医生人很好,看我着急就让我明天去望江检查,还带了点止血药给我(初步检查没有问题,可就怕眼底有出血)。所以虽然差不多是白跑一趟,我对校医院的印象还不算太坏。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基层医疗单位给我们的感觉是很不可靠的?其中,校医院更因为是学生所能面对的最直接的单位而备受批评。这就又回到了关于中国现行的医疗制度的弊端上了。本来,合理的应该是严格组建执行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结构。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病床数在一百张以下)。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病床数在101—500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是基层单位,所能获得的资金投入和关注度都很有限。其工作人员所能得到的薪酬待遇也很有限。学历高深、技术过硬、能力精深的人才恐怕更乐于去高级医疗机构工作。基层单位所能聘用的员工就不会太出色。不过本来基层主要是治疗普通疾病,只要认真负责的完成分诊、治疗、预防、康复等工作就可以了。偏偏人心不足,虽然基层收入稳定,却不够高。而一旦出了事或者遇到稍难一点的疾病还可以往上级推卸责任,毕竟一级单位硬件不过硬是客观的。工资不能让人满意,又不用负什么责任,久而久之那些工作人员难免就开始混日子。居民因为在基层得不到应得且有效的治疗,只能去二三级医院看病,从而使得大医院门庭若市而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有一定程度上浪费在了本该于基层单位完成的基本疾病上,基层单位也因前来救治的病人稀少而更加的水下去。这完全就是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得大家通力合作。政府制定完善的制度,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负责人也要进行相应奖惩。各级医院严格执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的对待病人。而居民们也应该多信任基层单位,不要盲目迷信大医院的名声。媒体也应该积极发挥宣传作用,呼吁居民合理就诊。只是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经济杠杆的作用是巨大的。想要改变现状,必须下大决心使大力气,且需要一定时间。
至于校医院就要好办点了。对工作人员不能提供铁饭碗,要实行合理的考评、奖惩机制,相关领导担起责任,真正监管起来。这样一做,效果应该会很好的。不然,学生们健康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