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出花园

分类: 我的家乡潮汕 |
每年的七月初七全国过的是乞巧节,也说是中国的情人节,在潮汕地区却是的“公婆母生”日,有孩子的家庭都要祀拜“公婆母”。有年岁十五岁孩子的家庭,就要给孩子举办出花园仪式。这个“出花园”,也是潮汕特有的成人礼民俗呢。
http://s12/mw690/001NXeixgy6KW5bo2Ej9b&690
俗源:
这个民俗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传说一:宋仁宗出世后日夜啼哭,厌食不眠,御医也无法医治,后经举荐,召一民间妇女入宫调养孩子,果然宋仁宗不再啼哭,寐食正常,身体很快恢复健康。皇帝龙颜大悦,亲往探视。当时,那位妇女正解开衣襟给孩子喂奶,闻说皇帝到来,惊慌放下孩子躲到床底下,竟因惊恐过度气绝。皇帝感念其恩,除给厚葬外,还专称她为“阿婆”,封她为儿童保护神。到了宋末,阿婆后代逃难到潮汕述说了祖宗佚事,使敬神信鬼的潮汕妇女极为感动,她们给阿婆安设神位,因不知阿婆生日,就将她去世的七月初七称为“阿婆生”祀拜,后来演称为“公婆母生”。
传说二:唐朝汾阳郡主郭于仪夫妇,郭于仪有兄弟九人及八子八女,人丁兴旺。饶平县三饶城隍庙前院的西配殿(俗称“公婆厅”)内,塑有“花公”“花母”及一群孩子,相传便是郭氏夫妇。
传说三:据《全像中国三百神•床神》所载,公婆是指周文王夫妇。《封神演义》第十四回,谓姬昌本有九十九个儿子,后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现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正院的西配殿(广嗣殿)里,有祀九天监生 明素真君和九天卫房圣母元君即是周文王夫妇。
传说四:以前潮汕的大户人家都会雇佣乳娘来带孩子,曾经有一位乳娘对东家的孩子视如己出,悉心照顾,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东家和这个孩子,深受感动的东家在她去世后,给她立牌位接受后代的祭拜,并尊其为“婆母”。
礼俗:
据传明代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人林大钦少时聪颖嗜学,因家穷买不起红鞋,常穿“红脚屐”。一天,在他放学路上,有一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路边,旁边放着一对红联纸,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一张没有字给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林大钦想了想就对了:“牝羊颔下须”。老者说:“对得好!”便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煮熟后将鸡头剁下奖励给林大钦,意思是“独占鳌头”。到了嘉靖年间,林大钦进京赴考果然得中壬辰科状元,名扬天下。遂有潮汕出花园诸多礼俗。
内容:
凡年满15虚岁(也有定为周岁的)孩子的家庭,要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在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举办拜别“公婆母”的出花园仪式,以示孩子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已经长大成人了。有的地方只给男孩子办,没女孩子的份。
为什么要拜别“公婆母”?潮汕人相传,小孩是生活在“花园”里的,能长大成人全靠一对叫“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的,所以每年七月初七小孩子都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到了十五岁就可以离开“公婆母”的掌控,走出“花园”了,此后的七月初七再也不用祀拜“公婆母”了。
仪式:
出花园前几天或当天,亲戚们都会送来红包或物品的贺礼,出花园者的父母要做回礼。礼品通常是两对鸡蛋和一个红包,双方家里都有出花园的就彼此不互送。小孩子的母舅要送来红色的新衣和红色的木屐,也有送红包给外甥(女)自己置办的。男孩子要理发,女孩子要挽面。
http://s12/mw690/001NXeixgy6KW3TbP6z9b&690
这天早晨,要给出花园者沐浴,说吉祥话。有的地方还要用12种花(或植物枝叶)泡水沐浴。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肚腰(肚兜)、红外衣、红脚屐,有的还要将一朵象征吉祥的“红花(石榴花)”别在耳朵上。有的是穿蓝色的新衣裳和红脚屐。
http://s12/mw690/001NXeixgy6KW489Zij9b&690
红肚兜(俗称红肚腰)
http://s7/mw690/001NXeixgy6KW49j7joc6&690
红木屐(俗称红脚屐)
拜公婆母一般选在子时,即初六晚23点至初七凌晨1点。祀拜前,家里要备办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的三牲(指鸡、鸭、鹅三禽;有地方要“五牲”就要加上猪肉、鱼)粿品。粿品多是“红桃粿”和“石榴花粿”;有的是五碗:鸭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龙箭鱼一碗,蛋一碗和粿品。加上香烛银纸等拜品,置放在俗称“胶掠”或叫“竹胡”(竹簸箕)里,摆在神炉前。神炉置放在家里主人的眠床前正中(有的是摆在客厅对大门的正中或庭院天井),插上三柱清香,由出花园的孩子跪下拜别“公婆母”神。母亲跪在旁念诀:“公婆保贺,阿奴座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http://s16/mw690/001NXeixgy6KW404bev8f&690
“胶掠”或叫“竹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