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汕出花园

(2014-08-02 21:36:18)
分类: 我的家乡潮汕

 

每年的七月初七全国过的是乞巧节,也说是中国的情人节,在潮汕地区却是的公婆母生日,有孩子的家庭都要祀拜公婆母。有年岁十五岁孩子的家庭,就要给孩子举办出花园仪式。这个出花园,也是潮汕特有的成人礼民俗呢。

http://s12/mw690/001NXeixgy6KW5bo2Ej9b&690
 

俗源:

这个民俗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传说一:宋仁宗出世后日夜啼哭,厌食不眠,御医也无法医治,后经举荐,召一民间妇女入宫调养孩子,果然宋仁宗不再啼哭,寐食正常,身体很快恢复健康。皇帝龙颜大悦,亲往探视。当时,那位妇女正解开衣襟给孩子喂奶,闻说皇帝到来,惊慌放下孩子躲到床底下,竟因惊恐过度气绝。皇帝感念其恩,除给厚葬外,还专称她为阿婆,封她为儿童保护神。到了宋末,阿婆后代逃难到潮汕述说了祖宗佚事,使敬神信鬼的潮汕妇女极为感动,她们给阿婆安设神位,因不知阿婆生日,就将她去世的七月初七称为阿婆生祀拜,后来演称为公婆母生

传说二:唐朝汾阳郡主郭于仪夫妇,郭于仪有兄弟九人及八子八女,人丁兴旺。饶平县三饶城隍庙前院的西配殿(俗称“公婆厅”)内,塑有“花公”“花母”及一群孩子,相传便是郭氏夫妇。

传说三:据《全像中国三百神•床神》所载,公婆是指周文王夫妇。《封神演义》第十四回,谓姬昌本有九十九个儿子,后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现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正院的西配殿(广嗣殿)里,有祀九天监生 明素真君和九天卫房圣母元君即是周文王夫妇。

传说四:以前潮汕的大户人家都会雇佣乳娘来带孩子,曾经有一位乳娘对东家的孩子视如己出,悉心照顾,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东家和这个孩子,深受感动的东家在她去世后,给她立牌位接受后代的祭拜,并尊其为“婆母”。

 

礼俗:

据传明代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人林大钦少时聪颖嗜学,因家穷买不起红鞋,常穿“红脚屐”。一天,在他放学路上,有一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路边,旁边放着一对红联纸,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一张没有字给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林大钦想了想就对了:“牝羊颔下须”。老者说:“对得好!”便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煮熟后将鸡头剁下奖励给林大钦,意思是“独占鳌头”。到了嘉靖年间,林大钦进京赴考果然得中壬辰科状元,名扬天下。遂有潮汕出花园诸多礼俗。

 

内容:

凡年满15虚岁(也有定为周岁的)孩子的家庭,要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在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举办拜别“公婆母”的出花园仪式,以示孩子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已经长大成人了。有的地方只给男孩子办,没女孩子的份。

为什么要拜别“公婆母”?潮汕人相传,小孩是生活在花园里的,能长大成人全靠一对叫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的,所以每年七月初七小孩子都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到了十五岁就可以离开公婆母的掌控,走出花园了,此后的七月初七再也不用祀拜公婆母了。

 

仪式:

出花园前几天或当天,亲戚们都会送来红包或物品的贺礼,出花园者的父母要做回礼。礼品通常是两对鸡蛋和一个红包,双方家里都有出花园的就彼此不互送。小孩子的母舅要送来红色的新衣和红色的木屐,也有送红包给外甥(女)自己置办的。男孩子要理发,女孩子要挽面。

http://s12/mw690/001NXeixgy6KW3TbP6z9b&690

 

这天早晨,要给出花园者沐浴,说吉祥话。有的地方还要用12种花(或植物枝叶)泡水沐浴。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肚腰(肚兜)、红外衣、红脚屐,有的还要将一朵象征吉祥的“红花(石榴花)”别在耳朵上。有的是穿蓝色的新衣裳和红脚屐。

http://s12/mw690/001NXeixgy6KW489Zij9b&690

红肚兜(俗称红肚腰)

 

http://s7/mw690/001NXeixgy6KW49j7joc6&690

红木屐(俗称红脚屐

 

拜公婆母一般选在子时,即初六晚23点至初七凌晨1点。祀拜前,家里要备办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的三牲(指鸡、鸭、鹅三禽;有地方要“五牲”就要加上猪肉、鱼)粿品。粿品多是“红桃粿”和“石榴花粿”;有的是五碗:鸭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龙箭鱼一碗,蛋一碗和粿品。加上香烛银纸等拜品,置放在俗称胶掠或叫“竹胡”(竹簸箕)里,摆在神炉前。神炉置放在家里主人的眠床前正中(有的是摆在客厅对大门的正中或庭院天井),插上三柱清香,由出花园的孩子跪下拜别“公婆母”神。母亲跪在旁念诀:“公婆保贺,阿奴座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http://s16/mw690/001NXeixgy6KW404bev8f&690

胶掠或叫“竹胡”

 

家里最小的孩子出花园俗称叫“完花”,在拜完“公婆母”后,“婆母炉”就用不上了,家长就会将炉灰洒在村里一丛茂密的竹子下,茂竹代表子孙丰隆,家族兴旺。

早餐:这一天的早餐,饭桌要凑齐八人,早餐有公鸡一只(若出花园者属鸡则以鹅代鸡)、甜品、青菜等拼凑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午餐更为丰盛,宴请亲戚好友,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也都要来。席间,家人、亲人向孩子祝愿,赠言美好的愿望。席上,出花园者要坐上正位,公鸡头朝着他(她),鸡头要给出花园者吃,寓意“独占鳌头”,不爱吃也要象征性地咬一口,但鸡舌头是一定要吃的,吃了就“口齿伶俐”。而且每一盘菜品都要由出花园者先动筷子别人才吃。

午餐要有甜汤圆(一定要吃双数,意为好事成双)。还要有炒蒜的菜(有的是葱,寓意聪明),比如猪大肠炒蒜,韭菜炒蒜,猪肝炒蒜,猪心炒蒜,春菜炒蒜,猪肺炒蒜等,以求孩子懂算数经营,出花园者还要吃炒猪肠猪肚,说是“换肠肚”,就会懂成人规矩。有的要煮上十二个鸡蛋给孩子吃下以求吉祥。

 

禁忌:这一天,家里人不得说不吉利的话,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务活,孩子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除非家人无法兑现,一般都不会拒绝。当然,也要求出花园的孩子遵循各种礼节和规范,这里,潮汕各地的礼俗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有的除了拜“公婆母”,还要拜“花公花妈”。那天,一般都忌讳孩子出门,更不能过桥。有的虽可以出门,但不能太远,最多只能在家门口玩耍。有的忌讳见生人,有的连电话都不许打出去。

 

编后语:在现代人看来,出花园是落后的封建习俗还是有益的传统习俗,“出花园”是浮夸,是迷信吗?可谓见仁见智了。

出花园仪式或许是慰藉那可怜的天下父母心,让他们挥洒自己辛苦养育十几年,而此时孩子已长大成人的欣喜。在出花园仪式的过程中,家长为孩子郑重地操办,将他(她)由内到外穿上焕然一新的衣服,处处都注满了父母亲的喜悦和殷殷期望,而亲朋好友纷纷上门道贺,大家都给予各种成人礼祝福……这庄严神圣的成人礼,或许孩子看在眼里,知晓在心里:从今天起,我的人生进入了新的阶段,不能再像儿时那样耍孩子气,而是要有责任,有担当。咬了鸡头,拜谢了公婆母,孩子或许也知道,从此跨入了大人的行列,要更加懂事和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