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三平”原理

标签:
紫砂壶“三平”原理 |
分类: 紫砂壶 |
紫砂壶“三平”原理指的是壶流、壶把的最高处,要与壶口在同一水平面上。凡是近现代做紫砂壶的人,都知道遵循“三平”原理。壶口是一个制壶的“天花板”,制约了壶流、壶把往上的发展空间。
紫砂壶如果不遵循“三平”原理,那么在倾倒注水时,茶水极容易从盖与口之间渗出。“三平”原理是一个前人总结出来的物理原理,几乎没有紫砂匠人去违背它。但是,有例外,主要出现在两种类型的紫砂壶上:(1)明代紫砂壶,那时候还在造型摸索中;(2)乾隆御制紫砂壶,那时候有些紫砂壶只是摆设器,不实际使用。
《中国历代紫砂茗壶珍赏》有多款紫砂壶违背了“三平”原理。例如纪年墓出土的时大彬紫砂壶(P22)。这个纪年墓是万历44年的,时大彬还在世,其年代极为可靠。明代紫砂壶传世品中,还有几例。
又如出土的“大清乾隆年制”的紫砂壶,这个的年代也较为可靠(P72)。乾隆御制紫砂壶传世品中,还有几例。
壶流、壶把高于壶口的紫砂壶,显得挺拔漂亮,但是,注水时一定渗水。如果使用时,怎么解决渗水问题呢?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意思是凡事不能做绝。对于大壶来说,泡茶时不注满水,其容量也足够大了,远远大于小壶。冲茶时注入多少水即可避免倾倒茶水时“水满则溢”,就成为一项把玩内容,多试几次就掌握规律了。把玩的同时,提醒自己“水满则溢”。
参考文献一:正德青花茶壶
这件正德青花茶壶是1987年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瓷器。其流、壶把的最高处明显高于壶口。
前一篇:雍正民窑釉里红仙人图瓶
后一篇:杨凤年的“天青泥”风卷葵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