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丸壶”茶入

(2018-10-19 16:14:10)
标签:

吉州窑

茶入

灰被

痂痕

杂谈

分类: 古代陶瓷
  这件茶入出自江西抚州。收藏瓷器有两种审美倾向:(1)极精美;例如日本传世茶入(2)极拙朴。例如这件茶入。萝卜青菜,各有各爱。既然是追求"侘寂"(wabi sabi),那么就追求到底了。参见参考文献一。
宋代“丸壶”茶入

  在日本茶道中,欣赏“茶入”已成为一道品味的程序。其方法是让客人从观察“茶入”的外形开始,一般以富于个性的茶入为上品;继而掂量其重量,以胎薄轻巧为佳,同时欣赏自然流釉的生趣,素胎与釉色搭配装饰纹路的形式;末了,还要欣赏与茶入罐子相配套的罐盖。这件茶入的造型属于日本唐物茶入分类中的“丸壶”造型,上手掂份量感觉很轻(粗砂胎的缘故),素胎与釉色搭配呈现出窑变效果(实际上没有窑变),并且这是一件少见的茶叶末釉瓷器。参见参考文献二。
宋代“丸壶”茶入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附近地区,生产作坊位于赣江岸边的沙丘上,无法避免砂粒混入瓷土中,因而胎体含砂量大,胎质都较粗松,呈米黄色,亦有红褐色、砖红、灰白、青白瓷胎和陶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数量最多的则是米黄色含砂胎。因胎土中含砂多,加之淘洗欠精,使得器物粗松似陶,有气孔,吸水率高,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似陶非陶”,粗看似陶,但叩击之下有金属声。这件茶入的胎质是比较少见的砖红胎。
宋代“丸壶”茶入

 吉州窑窑工的修胎是很有特点的,为了追求时效,熟练窑工往往就在快速的几刀之中完成了修坯的工作,因此,在器物上可见到修坯时所留下的明显刀痕和旋纹。又因当时胎泥淘炼较简单,烧成后胎体上常可见有杂质和孔隙。胎质越粗,修胎阻力越大,所需手头功夫越强。饼底略微凹是宋代茶入的特征。
宋代“丸壶”茶入

  南方出土的吉州窑瓷器,有的釉面呈“痂痕”,有的釉面呈“灰被”。这件茶入,既有“痂痕”,又呈“灰被”。
宋代“丸壶”茶入
痂痕是指类似于皮肤结痂的深色微凸斑块。

宋代“丸壶”茶入
灰被是指釉面好像蒙了一层灰。

关于宋代茶入的功能性设计理念,可参考日本传世茶入仿制大师卢佳伦的论文。参见参考文献三。依我看,卢佳伦作品与日本传世茶入差距极小,所以我的茶入收藏不能走日本传世茶入这种极精美的一路。



参考文献一:如何理解「侘寂」(wabi sab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28349

参考文献二:唐物茶入
http://www.sohu.com/a/135882046_369322

参考文献三:福州薄胎酱釉器——“茶入”形态的初步研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fe8760102vxjt.html
作为“茶入”在设计时就注入相关的功能性概念。如:一、口沿一般多为卷沿,敛口且深腹,其设计目的是起到封口防潮功效。二、在口、颈、肩、腹的关系上,多为大口折肩、小口长颈溜肩、小口短颈折肩,或斜肩设计,以最大限度缓冲茶粉倾倒作用。三、如在颈、肩、腹中刻划一道凹弦纹,其成因是陶工在陶车拉坯成型时,以刻划旋纹来判断器物的规整度形成的纹饰。同时这弦纹又起到器表的装饰效果,而每道弦纹在烧成时,还会阻碍釉的流动性,使釉色自然流淌变化无常。四、器物底部多呈现平底微凹,这也特别适宜薄胎器底部工艺需求,使坯体干燥收缩时不易开裂。

参考文献四:日本仿烧传世茶入的作品
“大名物”、“名物”、“中兴名物”三个名称,则是日本江户后期松平不昧在《云州名物帐》一书中,以自己所在的年代(江户时代为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时间从1603年至1867年)对日本茶道具美术品进行三个不同时期的分类。“大名物”所指的是在日本的历史上曾经被“大名”收藏过的、编录过的器物。“名”是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由比较大的名主一词转变而来,所谓名主就是某些土地或庄园的领主,土地较多、较大的就是大名主,简称大名。
茶入又分成唐物(中国原产)及和物(日本当时根据唐物仿烧)两种。根据仿烧品的造型,基本上可以知道日本所说的“丸壶”是什么造型。

1、大名物唐物利休丸壺
宋代“丸壶”茶入
2、大名物唐物利休丸壺
宋代“丸壶”茶入

3、大名物唐物早笛丸壷
宋代“丸壶”茶入


4、中興名物唐物木下丸壺
宋代“丸壶”茶入
5、中興名物古瀬戸相坂丸壷(即当时日本仿烧的)
宋代“丸壶”茶入
6、大名物志野丸壺(即当时日本仿烧的)
宋代“丸壶”茶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