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丸壶”茶入

标签:
吉州窑茶入灰被痂痕杂谈 |
分类: 古代陶瓷 |

关于宋代茶入的功能性设计理念,可参考日本传世茶入仿制大师卢佳伦的论文。参见参考文献三。依我看,卢佳伦作品与日本传世茶入差距极小,所以我的茶入收藏不能走日本传世茶入这种极精美的一路。
参考文献一:如何理解「侘寂」(wabi sab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28349
参考文献二:唐物茶入
http://www.sohu.com/a/135882046_369322
参考文献三:福州薄胎酱釉器——“茶入”形态的初步研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fe8760102vxjt.html
作为“茶入”在设计时就注入相关的功能性概念。如:一、口沿一般多为卷沿,敛口且深腹,其设计目的是起到封口防潮功效。二、在口、颈、肩、腹的关系上,多为大口折肩、小口长颈溜肩、小口短颈折肩,或斜肩设计,以最大限度缓冲茶粉倾倒作用。三、如在颈、肩、腹中刻划一道凹弦纹,其成因是陶工在陶车拉坯成型时,以刻划旋纹来判断器物的规整度形成的纹饰。同时这弦纹又起到器表的装饰效果,而每道弦纹在烧成时,还会阻碍釉的流动性,使釉色自然流淌变化无常。四、器物底部多呈现平底微凹,这也特别适宜薄胎器底部工艺需求,使坯体干燥收缩时不易开裂。
参考文献四:日本仿烧传世茶入的作品
“大名物”、“名物”、“中兴名物”三个名称,则是日本江户后期松平不昧在《云州名物帐》一书中,以自己所在的年代(江户时代为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时间从1603年至1867年)对日本茶道具美术品进行三个不同时期的分类。“大名物”所指的是在日本的历史上曾经被“大名”收藏过的、编录过的器物。“名”是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由比较大的名主一词转变而来,所谓名主就是某些土地或庄园的领主,土地较多、较大的就是大名主,简称大名。
茶入又分成唐物(中国原产)及和物(日本当时根据唐物仿烧)两种。根据仿烧品的造型,基本上可以知道日本所说的“丸壶”是什么造型。
1、大名物唐物利休丸壺
3、大名物唐物早笛丸壷
4、中興名物唐物木下丸壺
前一篇: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大碗
后一篇:宋代“文琳”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