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普遍认为人物故事的瓷器价值较高。不过,我们遇到人物故事的瓷器却头疼极了。既然是人物故事,就要把画片中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解读出来,而这却是最麻烦的。
历史上礼贤下士的故事很多。这个画片的“礼贤下士”的故事是唐朝节度使李勉在外出巡查中发现县尉王晬的故事。戴官帽的是李勉,傍边几位军士是护卫。唐代的节度使多数是文官,权利极大,地方割据。顺治时期,“礼贤下士”是统治阶级笼络人心的主要手段,所以瓷器画片上“礼贤下士”的故事也比较多。

这类花觚是顺治时期的花觚标准器。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瓷器类选--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P101。

口沿下暗刻折枝花卉一圈。收藏界人士多数认为顺治瓷器为酱口。实际上,顺治瓷器的馆藏品中,很多筒瓶、花觚、部分炉、碗、盘不是酱口。其中部分非酱口馆藏品带有纪年款,也就是说可以确认为顺治某年。

腹部下暗刻海水纹一圈。

主纹饰的画片中,有当时流行的括号云。

腹部绘缠枝如意头;近底绘下垂蕉叶纹;时代特征很明显。
平底无釉露胎。胎骨质量很好,出油。人工练泥,实际上是手揉脚踏,排出空气,非常类似家里揉面团。人工练泥很难排尽空气,当刀削时,含空气处就会削出内陷的空洞。特别是线状的下陷空洞,那是反复揉时,泥面与泥面之间形成的空隙。手工制备的熟泥,由于泥团颗粒粗细悬殊,烧成后体积收缩不一,器表粗颗粒略有凸出,胎质富有滋润的光泽质感(即所谓的“出油”)。收藏界人士看老底时,经常看底面与空隙的包浆是否一致,说实在话,我们买未清理瓷器时也是这样看的。收藏界人士清理瓷器时,经常用84洗洁剂泡瓷器,这时底面与空隙的颜色也是一致的。但是,还有一种瓷器清理方法,就是用食指粘水再粘某种粉剂,涂抹底面,这种方法可以使底面露出清洗后的面貌,同时又保留了空隙中原有包浆面貌。这件瓷器的清理方法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不知道者没地方打听这种方法,知道者肯定能说出粉剂的名称,因为我们曾经答应教我们的老师保密,所以在此仅作提示。

顺治瓷器中,少数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

粗制器物的足底,斜削草率,多数粘有砂粒。
青花线条中出现黑斑。这是钴料提纯的水选法特征。顺治青花发色有4种:(1)黑蓝,不够鲜亮、有晕散、吐沫釉感;(2)淡蓝,与崇祯青花发色近似;(3)正蓝,青花浓处杂有凝聚黑斑;(4)青翠,与康熙“翠毛蓝”很接近。这件花觚的青花发色属于“正蓝”,发色与上博的顺治十年的青花山水图瓶类似,参见《17世纪景德镇瓷器》P134。
凡是民窑瓷器,无论那个朝代,棕眼是很常见的。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棕眼处胎釉结合不紧密,长年累月后,外部污渍通过棕眼在釉下扩散,形成类似于沁的情况。这种情况并不是在所有瓷器上出现,但是一旦出现瓷器很老。另外,明末清初不是酱口的瓷器,器口常常出现脱釉或破泡,脱釉或破泡处也会出现釉下扩散黄斑,关于器口脱釉处的釉下扩散黄斑,收藏界人士十分熟悉。
这种污渍釉下扩散情况,常常表现为同方向条状。原因可能是人工练泥形成了胎上的同方向线状空隙,釉面的棕眼又恰好出现在线状空隙上。
这种釉下污渍线状扩散现象,短时间做不上去,也没有办法清除,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如果对磁州窑传世品熟悉的话,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景德镇窑的瓷器出现这种情况较少,只是偶然见到。

我们的顺治盖子的标本上,也出现了污渍釉下扩散情况。

参考资料一:李勉的“礼贤下士”故事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晬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来王晬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晬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晬,还升他为县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参考资料二:故宫博物院藏顺治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瓷器类选--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P101
参考资料三:上海博物馆“礼贤下士”桶瓶
《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P113
上博陆明华解释这个桶瓶的年代为崇祯,画片的内容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士大夫的梦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明显脱离了时代背景。这个画片也是“礼贤下士”的画片的一种,其中的官员手捧诏书,聘请农夫出山。如果崇祯朝,无论皇帝还是官员知道礼贤下士,明朝也不会灭亡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然是士大夫的理想,但常常是盛世时期士大夫的理想,不是衰败时期士大夫的理想。上博的这个花觚年代应该为顺治,因为桶瓶不属于我们,这个“礼贤下士”的具体故事就懒得解释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