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酸铜的制备及其溶度积的测定2
(2009-11-05 20:35:33)
标签:
棉纱屏风杂谈 |
2.绘制[Cu(NH3)4]2+的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取0.1mol?L-1CuSO4溶液2mL,滴加6mol?L-1的氨水至所产生的沉淀完全溶解后,再加2mL的氨水,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50mL,摇匀,棉纱。以蒸馏水作参比溶液,用2cm的比色池从波长420nm起,每隔10nm测一次吸光度,屏风,在峰值附近,5nm测一次。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作吸收曲线,从曲线上标出[Cu(NH3)4] 2+的最大吸收波长。
3.Ksp的测定
(1) 配制含不同浓度Cu2+和IO3-的碘酸铜饱和溶液。
取3个干燥的小烧杯并编好号,均加入少量(黄豆般大)自制的碘酸铜和19.00 mL蒸馏水(应该用什么仪器量水?),然后用吸量管按表8-1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硫酸钾溶液,硫酸钾的作用是调整离子强度,使溶液的总体积为20.00 mL。不断地搅拌上述混合液约15min,以保证配得碘酸铜饱和溶液。静置,待溶液澄清后,用致密定量滤纸、干燥漏斗常压过滤(滤纸不要用水润湿),滤液用编号的干燥小烧杯收集,沉淀不要转移到滤纸上。
表8-1 烧杯(或容量瓶编号)
1 3 3 0.16 mol?L-1 CuSO4溶液的体积(mL)
0.00 0.50 1.00 0.16 mol?L-1 K2SO4溶液的体积(mL)
1.00 0.50 0.00 所加Cu2+的浓度a (×10-3 mol?L-1)(烧杯中)
0.00 4.00 8.00 吸光度A
容量瓶中Cu2+的浓度c (×10-3 mol?L-1)
Cu2+的平衡浓度b = 5 c (×10-3 mol?L-1)
IO3-的平衡浓度2 (b - a) (×10-3 mol?L-1)
Ksp = [Cu2+][IO3-]2 = b [2 (b - a)]2
Ksp
(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u2+的浓度
① 方法一:工作曲线法
a.绘制工作曲线:用吸量管分别吸取0.20、0.40、0.60、0.80、1.0、1.2 mL 0.16 mol?L-1硫酸铜溶液于有标记的6个5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6 mol?L-1氨水4.0 mL,滤纸,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以蒸馏水作参比液,选用2 cm比色池,在上述实验所确定的最大吸收波长下测定它们的吸光度,将有关数据记入表8-2,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相应的Cu2+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相关的主题文章:
取0.1mol?L-1CuSO4溶液2mL,滴加6mol?L-1的氨水至所产生的沉淀完全溶解后,再加2mL的氨水,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50mL,摇匀,棉纱。以蒸馏水作参比溶液,用2cm的比色池从波长420nm起,每隔10nm测一次吸光度,屏风,在峰值附近,5nm测一次。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作吸收曲线,从曲线上标出[Cu(NH3)4] 2+的最大吸收波长。
3.Ksp的测定
(1) 配制含不同浓度Cu2+和IO3-的碘酸铜饱和溶液。
取3个干燥的小烧杯并编好号,均加入少量(黄豆般大)自制的碘酸铜和19.00 mL蒸馏水(应该用什么仪器量水?),然后用吸量管按表8-1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硫酸钾溶液,硫酸钾的作用是调整离子强度,使溶液的总体积为20.00 mL。不断地搅拌上述混合液约15min,以保证配得碘酸铜饱和溶液。静置,待溶液澄清后,用致密定量滤纸、干燥漏斗常压过滤(滤纸不要用水润湿),滤液用编号的干燥小烧杯收集,沉淀不要转移到滤纸上。
表8-1 烧杯(或容量瓶编号)
1 3 3 0.16 mol?L-1 CuSO4溶液的体积(mL)
0.00 0.50 1.00 0.16 mol?L-1 K2SO4溶液的体积(mL)
1.00 0.50 0.00 所加Cu2+的浓度a (×10-3 mol?L-1)(烧杯中)
0.00 4.00 8.00 吸光度A
容量瓶中Cu2+的浓度c (×10-3 mol?L-1)
Cu2+的平衡浓度b = 5 c (×10-3 mol?L-1)
IO3-的平衡浓度2 (b - a) (×10-3 mol?L-1)
Ksp = [Cu2+][IO3-]2 = b [2 (b - a)]2
Ksp
(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u2+的浓度
① 方法一:工作曲线法
a.绘制工作曲线:用吸量管分别吸取0.20、0.40、0.60、0.80、1.0、1.2 mL 0.16 mol?L-1硫酸铜溶液于有标记的6个5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6 mol?L-1氨水4.0 mL,滤纸,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以蒸馏水作参比液,选用2 cm比色池,在上述实验所确定的最大吸收波长下测定它们的吸光度,将有关数据记入表8-2,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相应的Cu2+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相关的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