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喀什访古(续完)

(2024-01-16 12:54:18)
标签:

其尼瓦克

秦尼巴克

英国领事馆

马继业

伤心史

(六)

2023年12月3日,意外获悉其尼瓦克宾馆客房最低房价异乎寻常的实惠,我毫不犹豫地入住了宾馆(北楼)。也因此,不同于探访色满宾馆的周折,我从容地探访了位于宾馆后院的英国驻喀什领事馆。喀什访古(续完)

其尼瓦克宾馆正门,本人摄于12月3日,下同
喀什访古(续完)
    英国领事馆旧址指示牌
喀什访古(续完)
    宾馆内的中巴友谊楼喀什访古(续完)

领事馆建筑东,围墙外即陡壁喀什访古(续完)

建筑南侧老树喀什访古(续完)

列入保护名录的“圆冠榆”。据铭牌推断,此书种植于1889年,当为领事馆初建时的原物喀什访古(续完)

树下围栏刻有旧址介绍喀什访古(续完)

从宾馆北楼俯瞰被隔板围起来的旧址建筑

夏维荣——也是前述俄国领事馆一文的作者——撰有《英国驻喀什领事馆》,在此恭录部分文字如下:

英国驻喀什领事馆,大约是在一九一二年动工修建的(解放后在整修中,曾挖出英同驻喀什领事馆的砖块,刻有一九一二年字样),一九一七年竣工,即今日喀什色满路其尼瓦克宾馆之前身。领事馆当时面积为三万三千平方米。大厅朝西,一进厅,一条人行道直通内院二厅,两侧盖有两幢约三百平方米的平房。路南,今存有一端英国式建筑,是当年领事馆秘书办公室;左面现在已新建了平房,原建筑被拆毁。

 进二厅后,两侧各有一多角型圆堡,内径约三米,高五米以上。圆堡上有六个小孔,当年英国米字旗,曾高高耸立。内院中有一个带花园的小运动场,占地约一千平方米;南侧至今还存有一棵稼接过的老榆树,树围一点三米,高十五米左右。领事馆的二层砖木结构主楼房就建在榆树旁。领事馆的办公室与情报机构均设在这里。当年,英帝国主义的侵略分子就在这座古老的楼房中从事各种罪恶的间谍活动。楼后内院东端是一个占地约五亩的果园,种有无花果、葡萄、杏、桃、梨等果树。领事馆东墙与现在的地区外贸局毛厂相接。

 盛世才执政时期,成立丁“反帝会”,曾清除英国在新疆的情报网。于是,一九四五年,英国撤销了驻喀什领事馆,并把领事馆的房产全部交印度和巴基斯坦。后来,此地又成了印巴领事馆。

一九五零年一月二十六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巴继续在喀什设领事馆。

一九五二年,印度成立了人民社会党,其头子洛布亚,极端亲美,和中国断决了外交关系。一九五四年,印巴领事馆撤销。临走时,留下一名印籍厅卫,叫买买提明,后加入中国籍,成为我国公民,印巴领事馆改名为交际处,买买提明成为该处工作人员。

……英国驻喀什领事馆的活动,主要是收集各种情报。为了尽快地将情报发回本国,英方提出要建立喀什至迪化的无线电台。得到新疆省政府同意后,一九一八年,英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的工程师道克雷和哈司丕来到喀什,在领事馆内安装了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

英国人趁安装无线电装置的机会,利用领事馆二厅前高耸的旗杆做伪装,架设了天线,扩大他们的情报收发范围……喀什访古(续完)

《喀什文史资料》附图

英国领事马继业的夫人凯瑟琳·马嘎特尼撰有《外交官夫人的回忆》(以下简称《回忆》)一书,书中留下了领事馆的生动细节:

按照我这个英国人的看法,这座房子造得古朴巧妙。由于这里常有地震发生,整座房子修在一整块地面上,房是一个院子,三边有围墙,另一边是领事馆的大门。那里还有仆人们用的接待室,有仆人整天都在这些房子里值班。有人如果想进领事馆院子,仆人们就会询问一番,问他到这里做什么。

从卧室窗口向外望去,我发现这座房子离一座高高的陡壁不远,这可让人吃了一惊。卧室窗口离这座陡壁只有6英尺之遥。

尼瓦克宾馆和俄国领事馆旧址所在地色满宾馆同在色满路,记得我徒步也就数百米。《回忆》对此也有述及:

在田野的中央有一小片三角形的地,四周由土墙围了起来里面插着一些俄罗斯式的十字架。这里是俄国人的公墓。公墓后边我还看到了喀什噶尔的河——克孜尔河,那里有许多马在饮水,赤裸着身体的男孩子们骑在光秃屯的马背上,有些马走进了深深的河水中。

同为领事馆领事,俄国领事与英国领事的不睦也出现在《回忆》里:

1898年我来到喀什噶尔时,秦尼巴克的“欧洲化”工作在此之前早已开始了。那时候,对喀什噶尔来说,玻璃还是闻所未闻的东西—油纸(Oiled  paper)用来糊窗户——比起天窗来,这可是大改善。作为友谊的象征,(俄国领事)彼得罗夫斯基先生借给了我丈夫一大块玻璃,刚够装在一个窗户上,但时间不长他们俩人之间又发生了争执,所以这块宝贵的玻璃又得退还给彼得罗夫斯基先生。喀什访古(续完)

书影

聚焦新疆考古工作,其尼瓦克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英国斯坦因、瑞典斯文·赫定、德国勒柯克、法国伯希和的著述都留下了其尼瓦克—秦尼巴克—的身影!“慕槐”教授也曾专文讨论过马继业——特别是其中国母亲——的身世。喀什访古(续完)

勒柯克书附图喀什访古(续完)

翻拍自喀什博物馆旧影,注明系勒柯克1914年摄

荣新江在《勒柯克其人其事》一文中写道:

陈寅恪先生说敦煌藏经洞宝藏的流失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新疆地下宝藏的流失同样是我国学术的伤心史。

其尼瓦克正是这部伤心史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小文够长了,就此打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温宿奇遇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