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探秘(四)
标签:
段晴遗作荣新江学术贡献 |
(四)
以我阅读段晴遗作《神话与仪式》的初浅体会而言,其中独一无二的学术贡献随处可见。譬如《外编 于阗丛考》中的《于阗王国之名新考》《失落的文明:于阗故地的诉说》《于阗语“四象”以及龙王“热舍”》《关于氍毹》等。其中关于著名的国宝级文物、发现于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膊(现藏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解读独辟蹊径,给人以深刻印象!


也因本人本学期有机会研读并讲授外国法制史,段作涉及到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日耳曼等历史史实颇有亲切之感。走访疆内多家博物馆后,更能体会段晴的名言“如果说中原考古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为目标之一,那么新疆考古则能揭示世界多元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见段晴遗作《引子》)
段晴遗作载有《段晴相关作品年表》,我斗胆推测,北大历史系教授荣新江可能参与了《年表》——甚至不排除就出自荣新江教授之手。可以肯定的是,段晴遗作封底评语确系荣新江之作,在此恭录全文如下:
2007年新疆和田洛普县山普拉发现了几张毛毯,因为上面有于阗语文,所以文物部门请北京大学段晴教授来解读。段老师见到这批毛毯后,一下子被上面的图像所吸引,随即展开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文字的解读、图像的分析,还和织物专家一起研究毛毯的织法,并请科技考古专家测定碳十四年代,最终认定这是公元6世纪织成的,图像表现了古代于阗塞人(斯基泰人)传承的宗教神话,这些传说源自西亚苏美尔和希腊神话,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于阗的结晶。
段晴早年师从北大季羡林先生,攻读梵文、巴利文,后留学德国汉堡大学,跟从恩默瑞克教授学习中古伊朗语,专攻于阗语。她的学术跨越印度、伊朗两大语族:不仅精通中亚流行的混合梵语、键陀罗语、于阗语、据史德语,还旁通叙利亚语、粟特语等,并解读了丝绸之路出土的多种胡语文献。出版有许多重要论著。
正当这项艰苦的研究成果《神话与仪式》一书即将付梓之际,段老师不幸罹患绝症。她没能像书中主人公之一伊楠娜那样,成为“长生女神”,但她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有关胡语文献的论著和这部涉及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把自已用生命拯救的一部图像史,留在了人间。我相信,她会像书中述的“起死回生”的故事一样,从冥间到阳界,最终升至天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