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昆明—以文化巷为重点

(2023-06-08 17:13:26)
标签:

昆明

文化巷

钱钟书

冷屋

2019年,我有幸赴昆明参会,专程走访了文化巷。近日有暇,查阅相关文献,深感“文化巷”里有文化,值得细读。闲话昆明—以文化巷为重点

昆明文化巷,本人摄于2019年12月

(一)

余斌先生著《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一书记录了对文化巷的考证:

  文化巷很有名,在大西门内,南通文林街,北通云大后门,巷很深,房舍一般,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令人注意的是巷内的过往行人不管老的小的,几乎清一色是教师和学生,因为巷内有许多云师大的教工宿舍,师大附中、附小的后门也开在那里。真是一条文化巷。

  但文化巷这名字并不是新取的,早在抗战以前就这么叫了。再早是叫荨麻巷,那里是北城脚的偏僻荒凉地段,荨麻丛生。“荨”字昆明方言读qián。荨麻的茎和叶都有细毛,皮肤接触会引起刺痛,野地里到处都有,小孩子见了都怕。

  但20世纪30年代末这里已有四五十户人家,景象不大相同了。联大初到昆明无校舍,一些联大教师住在这里。内中以11号最是人文荟萃。

  11号住了好些位西南联大教授:外文系的钱钟书,教育学系的罗廷光,数学系的杨武之,还有云大文史系的施蛰存和吕叔湘。

钱钟书在文化巷写过一些诗,都是旧体,内有《昆明舍馆作》四首,其二云:“屋小檐深昼不明,板床支凳兀难平。萧然四壁埃尘绣,百遍思君绕室行。”

查阅联大史料,外文系钱钟书和数学系杨武之(杨振宁之父)1938年住址确为“文化巷11号”。

钱钟书此段时间在《今日评论》发表了“冷屋随笔”系列,《冷屋随笔之一》——后收入《写在人生的边上》时更名为《论文人》——曰:

赁屋甚寒,故曰冷。下笔不拘,故曰随。皆纪实也,是为引。

随笔以“文人”开篇:

文人是可嘉奖的,因为他虚心,知道上进,并不拿身分,并不安本分。真的,文人对于自己,有时比旁人对于他还看的轻贱:他只恨自己是个文人,并且不惜废话,费力,费时,费纸来证明他不愿意做文人,不满意做文人。在这个年头儿,这还算不得识时务的俊杰么。

所谓文人也者,照理应该指一切投稿,著书,写文章的人说。但是,在事实上,文人一个名词的应用只限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之类的作者;古人所谓词章家,“无用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是也。至于不事虚文,精通实学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专家,尽管也洋洋洒洒发表着大文章,断不屑以无用文人自居——虽然还够不上武人的资格。不以文人自居呢,也许出于自知之明;因为白纸上写黑字,未必就算得文章。讲到有用,大概可分两种。第一种是废物利用。譬如牛粪可当柴烧,又像陶侃所谓竹头木屑皆有用。第二种是必需日用,譬如我们对于牙刷毛厕之类,大有王子猷看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之想。天下事物用途如此众多,偏有文人们还顶着无用的徽号,看了竹头木屑牙刷毛厕,自叹不如,你说可怜不可怜?对于有用人物,我们不妨也给一个名目,以便跟文人分别。譬如说,称他们为“用人”。“用人”二字,是“有用人物”的缩写,恰对得过文人两字。这样简洁浑成的名词,不该让老妈子小丫头包车夫们专有……

(钱氏晚年修订稿文字略有变化,上文引自初次发表时的《今日评论》)闲话昆明—以文化巷为重点

《冷屋随笔之一》翻拍件

余斌先生谈到名人旧居难寻时再次提及了文化巷11号:

……钱氏还将所住的房间叫作“冷屋”,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近半数文稿就是在那里写的。文化巷的巷名未变,而门牌却多次变更,好些老房子又被拆掉,找这个“11号”实在困难重重。没办法,只好找关系请西站派出所已退休的楚大祥先生帮忙。楚老专管户籍,情况极熟,告诉我11号老房早拆了,原址即今云师大宿舍楼的一角……

“文化巷11号”虽已无存,但“冷屋”不会消逝,因为“文化”有自己的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