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兰不再遥远(二)

(2023-03-04 11:57:42)
标签:

小河墓地

考古

现场

楼兰公主

楼兰王国

(二)

拓展阅读,搜寻到中央电视台完成于2005年的大型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第一集正是《生与死的楼兰》(以下简称《楼兰》)!

《楼兰》解说词云:

2003年12月26日,摄影师随一支考古队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第利斯率领 他们此行的目的正是“小河墓地”!

跟随摄影师的镜头,读者可以乘坐沙漠车,深入沙漠腹地,直接“进入”考古“现场”,感受激动人心的场景和瞬间!

在此以录自《楼兰》的截图和“解说词”分享我的阅读笔记。楼兰不再遥远(二)

  当沙漠车越过无数平庸而又相似的沙丘之后,一个与众不同的小沙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这个平地凸起的浑圆形沙山之上,矗立着一根根高低不等形状怪异的巨型木柱;沙坡上一片狼藉,干尸暴露在烈日之下……种种迹象显示,这里曾经有人来过。是谁最先发现了它?又是什么人葬于其中?这些孤零零的木柱在这大漠荒原之上守望了多少年?楼兰不再遥远(二)

 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里,保存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考古学家贝格曼于上世纪初在罗布荒原探险的第一手资料。

楼兰不再遥远(二)
    斯文赫定上世纪初探险时还可以荡舟罗布泊

楼兰不再遥远(二)
    1934年,贝格曼率领考察队由罗布人奥尔德克作向导进入罗布沙漠,去寻找一座奥尔德克早年曾经看到过的有一千口棺材、魔鬼在其中出没的墓地。向导居然迷了路。

楼兰不再遥远(二)
  几经曲折,找到了墓地,贝格曼被景象所震慑,称其为“死者的殿堂”,命名为“小河墓地”。发掘了十几座墓葬,采集了一些随葬品。意识到是一处人类史前文明遗迹,年代断定早于该地区的楼兰王国时代。

楼兰不再遥远(二)
     发掘现场。本人有幸参观过图木舒克托库孜萨来遗址的考古现场,对其中的传送带、筛子等设备有亲切之感

楼兰不再遥远(二)
    与贝格曼的发现同样吻合的是,这些立木埋于沙土的部分均残留红色。也许是在长时间的风蚀作用下,这些木柱的表皮已被侵蚀殆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整座墓地当年即被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红色之中,那是何等得壮观而又超凡脱俗啊。贝格曼说它是“死者的殿堂”,再形象不过了。

楼兰不再遥远(二)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清扫着沙土,有时甚至不敢使用工具,只能用嘴去吹。因为所有的人在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的同时,也要精心地呵护着这座小沙山。

 “那上面覆盖着的是生牛皮”, 伊第利斯所长说道。为拍摄起见,他现场分析了牛皮覆盖棺椁的缘由。据他推断,小河人当年应该是把活牛拉到下葬现场宰杀,当即剥下牛皮包裹棺木,这样随着牛皮中的血水逐渐蒸发,牛皮收缩,它会把棺木包裹得异常紧密,除非人为迫害,否则风沙雨水是很难侵蚀到棺木中的墓主人的。

  开棺的过程证实了伊第利斯的分析,牛皮的确把棺木包裹得非常紧密,以至某些地方他们不得不使用必要的工具才能把它揭开。而揭开牛皮之后棺木盖板上确有清晰可见的牛血印迹。如此聪明的下葬手法,不能不使今天的人们佩服古人的高明。

楼兰不再遥远(二)
    就在伊第利斯缓缓拿起第二块盖板时,全场的人顿时爆发出一片惊讶之声,一个头戴毛毡帽的极其美丽的年轻女尸的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人在惊讶之余发出感叹:“现在都这样漂亮,生前一定会更漂亮。她应该是‘小河公主——真正的楼兰美女吧’!”

 考古发掘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位静静地躺在棺木里被考古队员称之为小河公主的年轻女子,头戴毛毡帽,脚蹬一双牛皮筒靴,身裹毛织斗篷并别以木质别针,以一种朴素而又美丽的装扮安度着她在沙海之中的“沉睡”。

楼兰不再遥远(二)
    她的面部特征,引起了一位随队来到小河墓地的体质人类学家的注意。据这位专家介绍,该女尸颧骨较高,眼窝深陷,鼻子尖而高,嘴唇薄且细长,毛发呈亚麻色……这些都是欧罗巴人种的典型特征。

楼兰不再遥远(二)
     公元1980年,中国新疆考古队王炳华、伊第利斯一行,随同CCTV\NHK联合摄影队,在解放军某部的全力保障之下,进入已经荒芜的罗布泊地区,为的是重走古代丝绸之路。    

楼兰不再遥远(二)
   当时,就在干涸的孔雀河下游一个叫做古墓沟的二级台地上,考古学家王炳华发掘了一处史前墓葬。由于其形状像一个个放射圈,故被称之为太阳墓地。

楼兰不再遥远(二)
  之后,他把采集到的年代学标本分别送到了中国最权威的三个碳14实验室,即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国家文物局文物科学技术保护研究所实验室。测定的结果是惊人的:除一个标本有偏差之外,其余7个标本的年代均集中在公元前2310年至公元前1535年之间。

楼兰不再遥远(二)
    不久,在孔雀河尾闾铁板河一带又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人称“楼兰美女” 。专家对其作出了精确的年代考证:此女尸系3800年前遗存。与此同时,中国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教授对以古墓沟为代表的罗布泊早期人骨资料,从体质人类学角度作了人种鉴定,结论为原始欧洲人种,即欧罗巴人种。

楼兰不再遥远(二)
   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小河墓地,据专家判断,其年代上线、文化类型与古墓沟墓地大致相当。这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位年轻的欧罗巴女子躺在小船一般的棺木中,在沙的海洋里“沉睡”了近4000年。

楼兰不再遥远(二)
    第二座墓棺打开时,同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墓主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的面容完好无损;在其土黄色毡帽和毛织斗篷的边缘均织有多条红色装饰线;木质别针的数量也比别人多出一倍;棺内葬有一具硕大的公牛头……这样的穿戴和随葬品比其他墓主人要华丽得多,似乎是以某种盛装的形式下葬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她的富贵气派。

楼兰不再遥远(二)
    我们看到了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随葬品,这就是出现在每一具干尸身旁的草编小篓。它的造型简洁、优美,编织细密、精良,呈中黄色,或大或小。在4000年前小河人能有如此之高的手艺和审美,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楼兰不再遥远(二)
    伊第利斯在发掘现场拿起一只草编小篓贴在耳边,轻轻地摇晃了几下。由他的表情便知那里面还真存有某种遗留物。回到工作间内,伊第利斯细致地观察草编小篓里存留的物质——那些颗粒状的东西,竟然是小麦的麦粒!望着已被大漠吞噬、一派荒凉的罗布大地,人们很难想象4000年前小河人在这里的生活。然而,应该说怎样想象又都是不过分的。

  从物质角度而言,再没有什么发现比小河墓地的麦粒更有价值了:它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小麦。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小麦出自西亚,那么这中亚的小麦是否由西亚传入?小河人的祖先或许在迁徙之时,把小麦由西亚带入中亚腹地,成为他们在沙漠绿洲中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不可排除这4000年前的小麦为本土作物,是小河人自身培育出来的。但无论哪种可能,有一点似乎得到了印证,那就是中国东部的小麦是由西部传入的。重要的是,小河人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半耕半牧式的定居生活,社会形态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楼兰不再遥远(二)
    一千年之后,罗布泊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王国。由小河墓地往东北方向100多公里处,便是2000年前著名的丝绸古道。此时出现眼前的便是史书上记载的去楼兰必经的白龙堆,又被人称作龙城。当年,即公元前176年,占据这一带的北方匈奴帝国给中原王朝的汉文帝送去一封书信,上有这样几句话:“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正是这封书信使西汉王朝了解到,在西域沙漠的盐泽(罗布泊)旁,有一小国叫楼兰。

楼兰不再遥远(二)
    楼兰王国似乎与罗布泊地区的史前居民——小河人有着类似的命运。虽然有记载以来它在罗布泊存在了600年之多,但仍然没能逃脱环境的困扰,最终还是消亡了。

楼兰不再遥远(二)
   在我们走出罗布荒原之际,有幸见到了一位被称之为最后的罗布人的108岁老人肉孜·沙迪克。老人在家中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我的祖父曾经生活在水草肥美的罗布人首府阿不旦渔村。但是到了我这一辈阿布旦早已荒废了,因为罗布泊一带的水时有时无,人们不得不经常搬家……我们罗布人早年说的话和现在说的话是不一样的,时间很长了,就像流行歌和衣服都变了,现在我们的人很少了,原先说的话也不用了……我们当初都是二三十人找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在那里住上一年,吃鱼。到后来水越来越咸,苦得很,根本没法吃了,而且吃的东西也没有了,最后就迁出了罗布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