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八)

(2023-02-04 10:18:46)
标签:

杜汝楫

哲学史

斯宾诺莎

苏格拉底

名篇

(八)

检索哲学文献,发现一篇珍贵资料。《中国哲学年鉴》(1985)载有“中国哲学界学者简介(10人)”,杜先生名列其中。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八)

     书影

其文曰:

杜汝楫,男,1920年9月生,广东省广州市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逻辑学、政治学教授,政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顾问,中国法律逻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曾任西南联大政治系助教,清华大学政治系讲师,北京政法学院哲学、逻辑学教授。

  学术专长:逻辑学、西方哲学史、西方政治哲学。

  主要著作有:《法律专业形式逻辑》(群众出版杜1983年版),重要论文有:《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联系》(《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关于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性质》(《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79年出版);《卡尔·波普的政治哲学》(《政治与政治科学》群众出版杜1982年出版);《蕴涵、推导、断定和真命题》(《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

 近几年从事逻辑和西方政治学说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科学哲学也稍涉猎。

 身体状况一般。业余爱好音乐,尤其喜欢欣赏古典乐曲

 他的格言是:做学问必须注意三点:第一,不存私心,不求名利;第二,实事求是;第三,注重逻辑性和求证性,不含糊,不自相矛盾

“简介”附有说明:本栏稿件系各大学哲学系和哲学科研机构年鉴通讯员组约。从上述内容——包括业余爱好的描述——以及资料来源分析,“简介”应该比较可靠。

以文中提及的“西方哲学史”为例,杜先生公开发表过《斯宾诺莎政治哲学评述》一文,载《政治学研究》1985年第4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八)

杜文翻拍件

此文评述了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优点和缺点,道出了斯宾诺莎人生的矛盾:一方面他支持新兴的荷兰共和国;而另一方面,他对于在共和国统治下所遭受的压抑,尤其是对思想和信仰的压抑深恶痛绝而加以猛烈抨击,致使他的一些著作不能出版,或遭到禁止发行。阅读此文,同样可以感受到杜先生逻辑分析方法的娴熟运用以及哲学和政治学方面的深厚功底。

 本人印象最深的作品无疑是杜先生的名篇“苏格拉底之死”(载《百科知识》1981年第7期,以下简称“苏格拉底”)。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八)

杜文翻拍件

关于苏格拉底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杜先生的论文极具个性——包括认识深度和叙事角度。也许是意犹未尽,3年之后,杜先生再次发表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说明了什么”,此文增加了政治学方面的背景知识,对苏氏蒙冤有进一步的分析,文字方面也有少许变化,可以视作名篇的修订版。我愿在此重温先生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处死。关于他被处死的真正原因,2,000多年来史家们众说纷纭。但不论持何种观点,人们从来都把他看作一个坚持自己的信念、刚直不阿、视死如归的伟大人格的代表。他的被处死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大冤案。雅典人在他死后不久也深感懊悔,为他平了反,惩办了诬告他的,后来还立了铜像来纪念他。

   但是,我国和苏联却曾有过一些哲学史著作,以苏格拉底属唯心主义派别而又死于民主政府之手为由,把他当作一个反面人物来评介。这种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是值得商讨的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70年出生于雅典。父亲是石匠,他早年也曾继承父业,为雅典城堡雕刻了一些石像。在公元前431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他曾以一个英勇的爱国者的姿态,参加过多次战役。

    苏格拉底开始研究哲学时,对在他之前的自然哲学很感兴趣,但后来他转而探讨伦理、知识等等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问题,这对希腊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哲学史家把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希腊的哲学雄辩术以及文学和艺术都很发达。有许多被称为“智者”(sophists)的辩论家们经常在各地巡游讲学,向听众收费以谋生。苏格拉底也在公共场所讲授他的哲学,并同听众展开讨论,但他从来不收费。他宣扬“知识即美德,反对人们去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了这个信念

   

    在雅典达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的门廊上,有一块石板刻着这样几个字:认识你自已这就是苏格拉底生前曾极力使之成为他的祖国的标志和座右铭的那句话。他认为认识自己的无知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他说自己之所以比别人高明,只是在于他知道自己无知,而别人虽和他一样无知,却不自知其无知。他到处找雅典那些著名的聪慧者或自命聪慧者辩论。他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些问题向对方请教,然后从对方的回答中引出另一些问题,直到对方说出前后矛盾、荒谬可笑的回答为止。这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的讽刺”。这种辩论方法被称为“辩证法,这是欧洲哲学史上最初使用“辩证法这个词的含义。他的辩才吸引了许多青年入,却得罪了不少名人。他说自已是一只“牛虻”而牛虻总是令人讨厌的。然而刺痛别人绝不是他的目的,他的辩论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要求人们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也不要盲目信仰、人云亦云,而要对什么事情都要追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他所主张的理性的批判态度或独立思考的探讨态度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思想主要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许多篇《对话》中转述的。

   

    苏格拉底对政治活动并不积极,也不是一个幕后政治人物。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两次可以说是由于碰巧而作出的重大的政治行动:

    按照当时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执行会议和民众大会的主席是用抽签产生的,每天轮换一人担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正巧在轮到苏格拉底担任主席的那一天,民众大会讨论一起重大的政治案件:有些执政官要求审判并处死在阿吉纽西海战中取得重大胜利的10名海军司令官,原因是他们在风暴中营救落水兵和打捞战死者尸体不力。当时与会民众群情激愤,要求立即开庭合并审判并处死他们。大会主席苏格拉底却力排众议,反对这样做,因为按法律规定,对被告只能分别审理而不能合并审理。可是当时只有他一个人挺身维护法律的尊严,因而未能阻止这次违法的审判,结果,10个司令官都被处死了。这件事使雅典海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等到雅典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已经悔之晚矣。

    公元前403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其后建立了三十僭主的寡头统治。十僭主中最残暴的头目克里蒂亚斯是苏格拉底早年的门生。但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却被禁止在公共场所讲话。不仅如此,他还冒着被处死的危险,拒绝执行三十僭主要他去参与逮捕和迫害一个被视为异己分子的人的命令。他那次抗命行为只是由于三十僭主旋即垮台才免于被追究罪责。事后他说,他所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死,他最顾虑的是去做那些不义的坏事

    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为人是坚持原则的。凡是他认为非正义的事情,不论是民主政府的决定,还是寡头政府的决定,他都敢于反对,甚至不惜因此而冒丢掉性命的危险。他的哲学思想要求对流行的政治观念、宗教观念和会制度采取评判的态度。他确实对雅典民主政治有所不满。他认为应当让有专长的人去做他所擅长的工作,而对于选择管理国家大事的官员来说,就更应当如此了。这显然和当时的雅典民主制度原则不符,因为依照雅典的民主制度,管理国家大事的人,包括五百人会议、执行会议的执政官和会议主席以及法庭的法官,都是用抽签的方法而不是选举的方法产生的(只有军事将领是选举任命的)。苏格拉底觉得用这种碰运气的办法来产生管理国家大事的人实在荒唐。但也没有任何根据表明他因此而赞成寡头专制。

   

    在三十僭主垮台之后,雅典出现了极端的民主政治。公元前399年,在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有人控告他犯了“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的罪行,把他送上了被告席。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表白他一向遵守雅典所奉行的宗教习惯和仪式,并无不敬国神和另立新神之罪。原告和法庭也拿不出任何具体的犯罪事实。他还极力表白自己对神的虔诚。然而,应该说,他对“虔诚"的理解和当时流行的看法并不相同。他认为神应当是善良的,合乎道德的他对于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具有人的情欲和丑事大不以为然,他以奥林匹斯山神为依据,对流行的宗教观念进行理性的探讨和批判,试图对希腊神话进行“纯洁化”。

原告人还指控苏格拉底,说三十僭主的头子克里蒂亚斯和那个因被诬告和迫害而一度逃奔断巴达的青年将军阿西比亚德都是他教育出来的学生,意思是说他是三十僭主和叛国者的后台。这种指控当然是站不住的。教师不能为学生的行为负法律责任,何况苏格拉底本人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还有上述那些人所共知的行为和遭遇呢!至于阿西比亚德的问题,雅典政府早在苏格拉底受审之前几年,即公元前407年就已宽恕了他,并请他回国担任将军了。苏格拉底还申辩说,他一向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不但无罪,而且还为国家做了不少好事,应当享有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优胜者同样的荣誉和待遇。

看来,使苏格拉底遭受攻击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那三条所谓的“罪行”,而是在于他对流行的宗教观点和雅典的民主政治持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在青年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致有些人感到苏格拉底是一个对传统的观念和制度有相当威胁的危险人物,因而必须把他除掉。那三条“罪状”不过是压制自由思想的借口罢了。他们之所以用这些含糊的罪名来指控苏格拉底,原因是雅典曾颁布一项大赦法,禁止以政治派系和政治观点对人起诉

参加审判的是由抽签产生的501名法官。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高傲态度,激怒了这些临时就任的法官。结果,在投票表决他有罪还是无罪时,以仅仅超过半数的280票通过有罪判决。根据雅典法律,在判决有罪之后,由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提出一种刑罚,再由法官们表决究竟适用哪一种。当时原告提出死刑。那时,如果苏格拉底提出一种较轻的刑罚,比如放逐,就很可能被通过的,因为指控和讨厌苏格拉底的那些人本来并不想处死他,只要他低头认罪离开雅典就算了事。然而高傲不屈的苏格拉底却以轻蔑的态度提出:罚款25枚钱币(一说他根本拒绝提出任何刑罚),还表示愿意为真理而死。他对这次审判的这种高傲、蔑视和嘲弄的态度,顿时使群众和法官们勃然大怒,结果,原先投“无罪”票的80名法官也无原则地顺风转舵而投了死刑票,终于以360票通过对他判决死刑。在死囚牢里,他的朋友常来探监,并贿赂狱吏,多次劝他越狱逃离雅典(这在当时是常有的事),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对他判罪虽然不公,但手续却是合法的,他自己不愿为了求生而破坏雅典的法律。他对死完全处之泰然。并对他的朋友说,也许上帝对他仁慈,让他在智力和体力已愈益衰竭之年死去,而且死得那么容易。他临刑前还在和朋友们高谈阔论,探讨灵魂不灭的问题。当狱卒递来毒酒时,在场的人恸哭起来,他却劝大家不要像妇人那样哭哭啼啼(他为了不愿看见他妻子哭泣而没有让她去看他),然后从容地把毒酒喝下。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八)

杜文配图,原图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本图翻拍自《大都会博物馆》

 

历史证明,“民主”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和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常常并不一致。被称为“民主”的制度未必都是完美的。事实上,苏格拉底所不赞赏的雅典民主制度,的确做了许多错事和蠢事,造成了不少冤案错案。处死10个海军司令官和苏格拉底不过是其中的两个例子。除此以外,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安那克萨哥拉、相对主义哲学家普罗塔哥拉、雄辩家和诗人狄亚哥拉,以及后来的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都曾受过雅典民主政府的迫害,有的也被判了死刑而不得不逃亡国外。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号称民主的雅典,在迫害自由思想方面比起专制的罗马也并不逊色!处死10名司令官,在审判苏格拉底时硬找些借口来迫害法律并不禁止的思想和言论,80名原先投“无罪”票的法官转眼之间又投“死罪”票,行刑之后又感懊悔,反将原告治罪,凡此种种,都使人感到雅典公民中之所以有不少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人不愿忍受这种“民主政治”的压制,甚至忍痛离开自己的祖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黑格尔曾说,苏格拉底是一个英雄。当然,对这位两千多年前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死的希腊哲学家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