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木塔巍然独秀—以文献为视角(四)

(2023-01-18 09:47:00)
标签:

《图像》

费慰梅

吴良镛

梁从诫

双语版

(四)

1946年,梁思成用英文撰写了《图像中国建筑史》(以下简称《图像》),作者不可能想到生前居然没有等到出版,书稿的经历更是匪夷所思。千年木塔巍然独秀—以文献为视角(四)

书影

先来读读劫后余生的书稿里关于佛宫寺的文字吧: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迹]木塔(图31)可被看作豪劲时期建筑的一个辉煌的尾声。塔建于1056年[辽清宁二年],可能是该时代的一种常见形制,因为在当年属辽统治地区的河北、热河、辽宁诸省(见地图)还可见到少数仿此形制的砖塔

塔的平面为八角形,有内外两周柱,五层全部木构。其结构的基本原则与独乐寺观音阁相近:除第一层外,其上四层之下都有平座,实际上是九层结构叠架在一起。第一层周围柱之外,更加以单坡屋顶[“周匝副阶”],造成重檐效果。

最高一层的八角攒尖顶冠以铁刹,自地平至刹端高183英尺[原文有误,应为220英尺,约67米],整座建筑共有不同组合形式的斗56种,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的所有各种都包括在内了。对于研究中国建筑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一套最好的标本千年木塔巍然独秀—以文献为视角(四)

《图像》附图1:全景图千年木塔巍然独秀—以文献为视角(四)

《图像》附图2:渲染图千年木塔巍然独秀—以文献为视角(四)

《图像》附图3:断面图

梁思成、林徽因弟子吴良镛院士在为《图像》1984年英文版所作序言里直言:

这部书终于得以按照作者生前的愿望在西方出版,应当归功于梁思成的老朋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女士。是她,在梁思成去世之后,帮助我们追回了这些已经丢失了二十多年的珍贵图版,并仔细地将文稿和大量的图稿编辑在一起,使这部书能够以现在这样的形式问世。千年木塔巍然独秀—以文献为视角(四)

《图像》作者英文序

《图像》的署名编辑正是费慰梅!

《图像》中译出自梁从诫之手,译者在“译叙”里写道:
    先父梁思成40多年前所著的这部书,经过父母生前挚友费慰梅女士多年的努力,历尽周折,1984年终于在美国出版了。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对于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西方读者来说,由中国专家直接用英文写成的这样一部书,当是一种难得的门读物。然而,要想深研究,只通过英文显然是不够的,在此意义上,本书的一个英汉对照本或有其特殊价值

先父在母亲和莫宗江先生的协助下撰写本书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后期我们全家困居于四川偏远江村,过着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的生活。他们虽尝尽贫病交加,故人寒落之苦,却仍然孜孜不倦于学术研究,陋室青灯,发奋著述。那种情景,是我童年回忆中最难忘的一页40年后,我译此书,也可算是对于他们当时那种艰难的生活和坚毅的精神的一种纪念吧!遗的是,我虽“班门”之后,却愧无“弄爷”之功译文中错误失当之处一定很多,尚请父辈学者,本行专家不指正。

费慰梅女士一向对本书的汉译和在中国出版一事十分关心几年来多次来信询问我的工作进展情况。1986年初冬,我于美国与费氏二老在他们的坎布里奇家中再次相聚。40年前,先父就是在这栋邻近哈佛大学校园的古老小楼中把本书原稿和图纸、照片托付给费夫人的。他们和我一道,又一次深情地回忆了这段往事。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对先父母始终不渝的友谊和对中国文化事业的积极关注,不能不使我感动。

编者费慰梅与书稿的渊源更加直接和深远,限于篇幅,留待下一节补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