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法学的几段记忆—恭贺郑永流教授荣休

标签:
郑永流荣休中欧法学院比较法学记忆 |
昨天,有幸线上参加了中欧法学院为郑永流教授举办的荣休仪式。虽因疫情原因未能线下晤面,但通过参会不影响线上交流。
线上会议播放的视频截图之一
上周四,多年未联系的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长刘飞教授加了微信并邀请参加郑永流教授的荣休仪式,我欣然同意。由于记错日期,我于上周五还曾前往原订的学校科研楼B209参会,尴尬地发现提前了一周。没想到本周校内也中招,经联系相关部门,建议线上参会。如果没有刘飞教授的联系,我可能错过郑永流教授的荣休仪式。我至今与郑永流教授的联系方式依然是手机和短信,即使在中国政法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的“同事”里,此种联系方式也相当传统。
我与郑永流教授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彼时同为法学院法理学研究所教师,算起来是二十多年的老同事。就私人交往而言,不算多;就交往内容而言,颇有特点。我的发言集中在嘉宾鲜有提及的关于比较法学的几段记忆。
一、如果我的记忆无误,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比较法总论”一课的开设始于郑永流教授,时间大约在1999年;据郑永流教授在2019年潘汉典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记录,郑教授还请潘汉典教授前往昌平新校为学生们做过讲座。
大约2006年,经郑永流教授推荐,我也担任了本科生“比较法总论”的授课任务——之后不久为硕士研究生开课。我的比较法研读始于就读北大法律系时期,但比较法教学始于2006年,在此感谢郑永流教授。
二、2008年,我以“知天命”之年,在职攻读比较法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潘汉典先生。第二年即2009年,我有机会前往瑞士访学,行前得到郑永流教授惠助,获得了瑞士著名法学家、汉学家胜雅律教授的联系方式并前往洛桑瑞士比较法学研究所拜访了胜雅律教授。据胜雅律介绍,瑞士比较法研究所搜集有沈宗灵先生的著述11种。我介绍了潘汉典先生关于比较法学的著述,胜雅律教授表示会尽快“追买”这些书籍!
2009年9月30日拜访胜雅律教授,摄于瑞士比较法研究所
同年11月,胜雅律来北京参会与导师潘汉典先生第一次单独晤面。
胜雅律教授惠传旧影
三、大约2011年5月,在一次聚会期间,郑永流教授托我将一份德文版《权利斗争论》复印件转交给潘汉典先生,此份复印件在潘汉典先生的译作潘译《权利斗争论》中发挥了作用(详见氏著附拙文“整理者后记”);
潘汉典先生生前看到了刚出版的译著,为我在样书上签名,也是先师留下的最后文字
同年9月,瑞士胜雅律教授来京参加了9月24-25日比较法学研究院主办的“当代法律交往与法律融合——第一届比较法学与世界共同法国际研讨会”;
与会期间,胜雅律夫妇(左一、四)与先师潘汉典先生(左二)及弟子合影
会议期间,接到郑永流教授的电话,邀请胜雅律教授9月28日前往中欧法学院做讲座,我是联络人和陪同者并有幸为胜雅律提供了演讲材料氏著大作《智谋》。这次“蹭会”,也是我迄今唯一的一次与中欧法学院的交集。
胜雅律教授在昌平新校明法楼306教室做题为“谋略,三十六计与法律”的演讲,本人摄
胜雅律教授为我的藏书题写中文签名
四、2012年,拙编《潘汉典法学文集》出版,在法律出版社举行了首发式;2015年,拙编《费青文集》出版,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了首发式。两部文集首发式我都邀请了法理学研究所部分领导参会,郑永流教授都与会并发了言。
五、2019年10月,导师潘汉典先生离世,郑永流教授主动联系,参加了11月5日的追思会并做了发言(详见经郑永流教授审阅的发言记录,载本人博客)。
郑永流教授在追思会上发言
概况上述有限但值得留存的与郑永流教授交往的几个片段,均与比较法学有关。也可作为当代中国比较法学历史值得记录的几段记忆。
另外,我与郑永流教授是北大法学院院友——当然,郑永流教授是著名院友(据我查阅的相关资料,郑永流教授是大陆地区中国法理学学科首批博士生之一),我是非著名院友之一。2015年教师节期间,我在昌平为本科生上课,接到郑永流教授短信,获悉我的硕士论文导师北大刘升平教授去世。9月12日举办遗体告别仪式,我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郑永流教授也在场。之前曾与郑永流相约共同拜访过刘升平教授。刘升平教授是在讲台上授课时发病,我们到寓所拜访时已不辨来人。据齐海滨学兄惠告,郑永流教授在北大读博士时导师是陈守一教授,刘升平教授是副导师,可能是北大法学院历史上的“孤例”。
会议播放的视频截图之二,沈宗灵教授居中,刘升平教授右一。可以在此补充的是,沈宗灵教授其时身兼法理学研究会和比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升平教授任法理学研究会秘书长,后出任第二届法理学研究会会长
在此,恭贺郑永流教授荣休。祝愿郑永流教授荣休之后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学术事业更是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