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之忆—北宅游记(二)

标签:
北宅朱能墓石像墓志铭 |
查阅“官方资料”,北宅村所属桥梓镇提供了如下文字:
……村庄始建于明初,因位于水泽之地,初称北泽村,明隆庆年间讹化为北则村。明万历年间因音近称北寨直至清末。后因当地方言“寨”与“宅”同音,改称北宅村至今。
北宅村历史文化丰富,村内有不少名胜古迹:……素有“小十三陵”之称的成国公朱能家族墓群等文物古迹。
……因北泽山与昌平十三陵属于一个山系,传说十三陵是龙头,北泽山是龙尾,故当地人称之为“小十三陵”。(白按:同属燕山山脉的“天寿山”山系)据史料记载,这里埋葬的是朱能的父亲朱亮,朱能、朱勇等朱家十三代世袭的成国公。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怀远(今安徽怀远)人,明朝初期名将。
北宅村朱能将军寝园(简称石牌楼)于明朝建成,占地800多亩,有12米高的石牌楼一座,石牌楼主门3米宽,两边的侧门宽2.5米,往里50米是600多年的古井,当时用于建设墓地及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后用于扫墓人下马后栓马及给马饮水。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墓内物品也大部分被盗。
北宅村党支部、村委会历经六七年时间,收集流落到村民家中的部分破损的石刻,在村民家中还收集到完整的墓志铭,墓志铭上的小篆为明朝宰相严嵩等重臣所写。2016年9月煤改电期间挖掘出朱能本人完整石像,2018年5月挖沟时挖出一文官石仲生像,现均保存在村“陈列室”。
引文附图二
2018年6月,北宅村投资150万元,对石牌楼、神道井、红门、玉河桥等进行了抢救性修给保护。(桥梓镇党校供稿)
……
《北京百科全书•怀柔卷》有“朱能墓”专条,其文曰:
朱能墓位于县城西北6.5公里处,桥梓镇北宅村西北。为朱能和其父朱忠及子朱勇三代墓葬。朱能(1369~1406),明代人,字士弘,凤阳怀远人。嗣父职为燕山护卫副干户。从明成祖朱棣“靖难”之时,在真定率30名敢死队员冲入南军,降3000余人。进攻济南和华山时,“以骑兵绕其后,降万余人”,明永乐初年,封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成国公,兼太子太傅。永乐四年(1406)七月,安南叛乱,朝廷派朱能率军前往平叛,十月,死于龙州军中,年仅37岁。据《明史》称:“朱能雄毅开豁,居家孝友,善抚士卒。卒日,将校皆流涕”,死后追封东平王,谥武憨。洪熙时,配享成祖庙廷。朱勇,朱能子。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正统中从驾至土木战死,追封平阴王,谥武憨”。原墓宏大,有汉白玉石牌坊、石人、石兽等。该墓已于1950~1960年废。有墓志铭,现存县文物管理所。
宋大川主编《北京考古史•明代卷》也有“东平王朱能家族墓”专条:
墓前原有石牌楼、石人、石马、石供桌等,现已无存。在朱勇墓内出土了一合墓志,盖篆:平阴武憨王墓志铭。国子监祭酒前经筵国史官中宁大夫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东吴陈词撰,光禄大夫少傅礼部尚书毗陵胡瀅书,魏国公凤阳徐承宗篆。
村委会“陈列室”展板之四:石碑及拓片
梁欣立著《北京古桥》载有访谈录和传说:
村北是东平王朱能墓的墓地。明朝时北宅村这里属于昌平州北泽村,村北部和西部是山峦起伏,南面有怀河流淌。据《明史》的记载和民间传说,明朝初曾把这里列为皇陵的候选之地,后因地域不够宽阔,风水没有今十三陵那里好,所以没有被选中。……明代著名武将朱能相中此地,建立了自己家族的墓地,往后的若干年里朱能世袭后代都埋葬在此地,先后有朱家13名武将葬入朱能墓地,后人称这里为小“十三陵”。
……据村里的一位73岁老人讲述:东平王的墓过去规模挺大,有一条石甬道,前是石牌坊,甬两旁有石狮、石马、石人、石碑、石桥等,后边是垃墓的宝顶,还有一些墓地所属的老房子。几百年来,墓被盗过多次,地面的建筑也逐年被拆毁。小时候曾经见过石狮有三只,现在就剩一只残石狮,被人当房基石砌入地下。村北还有残石人和残石桥,村中到处都能见到散落的墓地精美石刻或幽刻的旧石料。
东平王朱能墓的石桥地处墓地的中部,墓穴前的甬道前方,桥北甬道对着垃墓的大宝顶,桥南有石牌坊。目前石桥地面上仅能看到一块桥面青色条石,长3.1米,宽0.9米,桥下边的单孔石拱券还保存着,被黄土和杂草覆盖,用了好大工夫才扒出石拱券顶部的三、四块拱券石,从拱券石看桥拱没有塌陷,推测石桥的基础很可能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