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胡杨烽火台

标签:
马蹄山烽火台胡杨王无字之书读书日 |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因之前六天一直在超负荷的读书,值此“读书日”,为了脑力平衡,我选择了阅读“无字之书”——走访并研读“马蹄”、胡杨和烽火台。
新疆自治区文物保护碑
“马蹄”即为“马蹄山”,全称为“马蹄山烽火台”,距我的寓所约15-16公里。以花甲之年,骑行30多公里,可谓“高强度”、“大运动量”之旅。回到寓所,鞋里倒出一层沙土,身上大汗淋漓,帽子边沿一圈明显的汗渍,“读书”不可谓不投入!
“无字之书”阅读更难。
“马蹄山”,顾名思义,形似“马蹄”之山。第一只“马蹄”可谓“酷似”,第二只“马蹄”只能说“近似”。
第二个“马蹄”
虽然山因“马蹄”而得名,但“马蹄山”名的来源目前只是传说——尽管很美丽,包括玄奘的白马和阿里的神马等。“马蹄山”不会说话,查阅地形图,大体属于巴楚县境内的乌库麻扎塔格山脉。
有围栏保护的胡杨林
更有甚者,马蹄山周边居然有胡杨林!近距离观察,多株胡杨树树干两个人都围不住,谓之“千年胡杨王”也不算夸大!
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和极具生命力的胡杨构成一幅充满张力的西域画
以有生命的“千年”胡杨老树推断,可能经历过“千年”的风风雨雨。
以上两部“无字之书”都无资料可查阅,但视觉冲击不小。
再说“烽火台”。新疆自治区所立“文物保护碑”有文字如下:
烽火台依山而建由红土坯垒砌而成,底部为山石,顶部已坍塌,有烧火的痕迹,西墙长约4.6米,北墙长约5.9米,东墙长约6.7米,南墙长约0.1米,高约3.6米,土坯长约0.28米,宽约0.12米,厚约0.08米……
经一番“历险”,终于得以近观“烽火台”
查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不可移动的文物 喀什地区卷 2》(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巴楚县”名下“古遗址”列有“马蹄山烽火台”,“位置”为“恰尔巴格乡奥依阔塘村东约8.8千米处的乌库麻扎塔格山东南端的山崖上”,我关注的“年代”为“待定”,“备注”栏注明是“新发现”。
不甘心就此作罢,拓展阅读《中国长城志 遗址遗存》(以下简称《长城志》)一书,果然有新的发现。其文曰:
现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唐长城,采用列燧的形式,由烽火台及城堡、戌堡、居住址等构成连接内地与西域的防御体系。由于风蚀、盐碱侵蚀等自然原因,加之人为破坏,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的烽火台及相关建筑、设施等均遭受不同程度损毁,有些已残破不堪,甚至踪迹全无。
在“巴楚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古遗址一览表”里,列有“马蹄山烽火台”,在此抄录其中的文字如下:
马蹄山烽火台,(位置)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奥依阔塘村东8.8千米处的乌库麻扎塔格山东南端的山崖上,(建造时间)始建于唐代,(形制)略呈长方锥形台体,土坯垒砌,土坯缝隙间抹草泥,土坯层之间间夹树枝和植物秸秆。土坯长0.28米、宽0.12米、厚0.08米,(现状及遗存)损毁较严重。顶部已塌陷,四壁尚存。现存东墙长约6.7米,南墙长约6.1米,西墙长约4.6米,北墙长约5.9米,高约3.6米。顶部存有火烧痕迹。
书中有“马蹄山烽火台”的专题介绍,可以补充上述文字:
烽火台所处山体为裸露的基岩,缺乏植被,山下地势平坦,生长有胡杨、红柳、芦苇、骆驼刺、罗布麻等耐碱植物,东约40米处有巴楚县通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1团的公路。……备注 2009年5月11日喀什地区文物普查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登记。
拓展阅读《长城志》也有意外之喜。书中写道:
根据长城资源调查的烽火台分布及走向,结合历次考古调查及历史文献等可以基本判定,唐朝在安西都护府周边或其向西延伸的丝路上,建有几条烽火台线路。
据相关资料,玄奘曾在龟兹(今库车)停留,据此可以合理推断,玄奘当年大概率可能途径图木舒克或巴楚。
阅读“无字之书”,乐趣不亚于有字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