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东吴大学老校园(四)

标签:
钟楼林堂水塔旧影订正 |
(四)
沿校门南行,不远处就是学校标志性建筑“钟楼”,旧称“林堂”。
钟楼简介,本人摄于2015年
程丽莲、高雷撰有《20世纪初美国教会在华创办的苏州东吴大学》(以下简称《东吴大学》)一文,收入《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此文的专业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近老校园。以下摘录该文立面图和文字:
林堂
南立面横向有三段处理,中间1/3宽度为拱外廊,柱身与栏杆处理的精细华美,突出其中心的位置(图3)。东侧1/3实墙为墙面开普通矩形窗,朴实端庄。西侧1/3墙面,一层同东侧,二、三层由于内为小礼堂,窗子采用教堂的处理方法,墙中为大圆拱窗,两侧对称布置小圆拱窗,大拱窗上部的圆处理为哥特教堂中常用的彩色玻璃玫瑰窗、华美壮丽。南立面的窗子处理虽不对称但由于实墙的高宽相同,给人的感觉还不别扭,这是一个大胆的设计,内容与形式既能得到统一而立面又能于变化中得一和谐,设计技能成熟老练。
关于林乐知,综合词典介绍: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传教士,出生于佐治亚州。1858年毕业于埃默里大学。1860年来华,在沪、杭等地传教。1864年任上海广方言馆教习。同时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后主编《上海新报》、《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等。曾加入广学会。1882年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1901年任东吴大学董事长。其间提倡基督教与儒学相结合,主张中国走印度道路。1907年病逝于上海。译著有《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中西关系略论》、《全球五大洲女俗通考》等。
“林堂”,前述《东吴法学院年刊》直接称之为“Allen
Hall”。我推断先师潘汉典先生“神游”母校除了直接交流和文献阅读之外,老校园旧影排序也可佐证。在《年刊》里,校门之外,第一幅旧影是“Cline
Hall”,第二幅旧影为“Behind The Allen Hall”,无论以建筑时间先后还是以其重要性为标准,其顺序都不算合理。细考还发现,旧影似有错用之嫌。查阅曾任校长的文乃史著《东吴大学》(译者之一为王国平),书中明确述及了“水塔”:
……保证有充足的净水供应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一家日本的合同单位帮助挖了一口330英尺的深井,先后穿透过沙层、僵土层,最终挖到了粗沙层的地下水,足以满足校园内的需要,这种井水还通过了上海公共租界卫生局的“安全饮用”测试。一根2英寸半的水管把水抽到接近地表处,然后导入一20英尺深的水泥池中,多年来,学校的校工从池中提出水来用大桶将水运到需用的地方。
前引《简史》有一幅注明是“水塔”的历史照片,经我比对,应该是同一幅照片。
《简史》附图
先师在世时,关于东吴大学——包括法学院及两个校园的“微地理”——是我们交流最多的话题之一,我的很多知识得益于先师的面授。我也曾就先师主编的《年刊》里的部分文字提出疑问,先师看到新的证据后十分欣喜,明确表示应该写出来!上述新的“发现”使我更怀念先师,落笔之际首先想到的是先师,能够重温并为存世不多的先师主编《东吴法学院年刊》(1944)做点订正工作,也是我愿意“神游”老校园的动力之一!
旧影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