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搜寻到一册旧书《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未发现版权页,但封面署有“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出版”,“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八日”等字样。以此计算,《报告》距今已整七十年,可谓名副其实的旧书。
书影
“雁北”已是历史名词,所辖地区现多属于大同市。于本人而言,“雁北”仍是故乡。职是之故,读《报告》不仅仅增长历史知识,因书中所述古建或遗迹本人曾部分拜访过,阅读更增亲切之感。
(一)
《报告》“序”出自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
雁北文物勘查团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组织的规模较大的一个关于文物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工作团体。它的这个报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出版的关于这一方面的科学的调查报告。

任文物局局长时的郑振铎,翻拍自《郑振铎画传》
文中两个“第一次”充分说明了此次勘查的历史意义。
勘查团的成员也都是一时之选:
这个勘查团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负责组织,团员共十六人,包括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阎文儒、宿白二同志,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刘致平、莫宗江二教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三同志,清华大学文物馆的陈梦家、王逊二教授,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的赵正之教授,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傅振伦同志,北大工学院的李承柞同志,故宫博物院的张广泉同志,和中央文化部文物局裴文中处长,王守中、王树林二同志。以裴文中处长为团长,刘致平、陈梦家二教授为副团长。
勘查团的调查内容相当丰富:
分考古、古建二组。一九五〇年七月二十一日由北京出发,八月三十一日返京,一共工作了四十天。在这四十天里,调查了大同云冈石窟,山阴故驿村古城,应县、朔县的古建筑,浑源李峪村出土战国铜器的遗址,阳高古城堡和广武的古墓群,五台山的唐代木建筑佛光寺,同时,还加以细密的测绘、摄影、记录,并做些小规模的发掘工作。每位参加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都不辞劳瘁的通力合作着,有了很好的成绩。
郑振铎先生以诗人的激情写道:
雁北文物勘查团不仅辛勤的做了那末多的工作,而且迅速而负责的把报告写了出来,向人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这便是新中国专家、学者们的为人民服务,为科学工作服务的最光荣的成绩!我翻阅着、再翻阅着这末一本报告,心里涌现出新中国科学界的光荣的远景,和光明灿烂的将来。我恳挚的在这里向参加雁北文物勘查团的诸位同志致敬,并向各个合作的学术机关表白衷心的感谢!
郑振铎
一九五一年三月七日写于北京。
值得一提的是,郑振铎先生是新中国首任文物局局长、首任考古所所长。更有意义的是,早在1934年暑期,郑振铎就与冰心夫妇、顾颉刚、雷洁琼等燕京大学同事组成“平绥沿线旅行团”访问过云冈石窟、华严寺等,还出版了《西行书简》。按照顾颉刚的分配,郑振铎所负责的正是“古迹故事”。(参见本博旧文《冰心的温情》。)

书影

郑振铎(左2)一行在云冈石窟留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