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静静的白天鹅
静静的白天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45
  • 关注人气: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谈”不易,“走近”更难——以潘汉典先生的一份“未刊稿”为例(一)

(2021-06-01 07:34:51)
标签:

潘汉典

《访谈录》

修订稿

研读

在我的个人收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未刊稿”了。基于各种机缘,我收藏了一定数量的未刊稿,包括费青先生的部分讲义、杜汝楫先生的亲笔函、袁文先生的《东厂日记》等等。今日有暇,翻出先师潘汉典先生的一份“未刊稿”,深觉有研读的必要。

(一)

“未刊稿”实际上是一份“访谈录”的修订稿。“访谈”不易,“走近”更难——以潘汉典先生的一份“未刊稿”为例(一)

原稿附图。

原稿已经刊载于何勤华教授主编的《中国法学家访谈录》(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原稿写道:

潘老的寓所坐落在东总布胡同,这是一条历史风味浓郁的北京老胡同,青墙窄巷,由繁华的上海忽然置身于此,恍如隔世。潘老家是我们北京之行的第一站,挂上“第一”之名,故印象极为深刻:这套住房空间略小,但家具什物井井有条,室内略显陈旧,但温暖舒适、气氛祥和……

文末署名:张伟、张雪。“访谈”不易,“走近”更难——以潘汉典先生的一份“未刊稿”为例(一)

书影。

何勤华教授撰写的“序言”有作者——特别是张伟——的介绍:

参加本书访谈、写作的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他们虽然还很年轻,但经过本专业多项省部级课题的调研和写作锻炼,在科研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了。……张伟的名字我还是要特别地提及。他是本卷访谈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联系人,协助笔者做了许多涉及全书成稿事务的工作。虽然他很年轻,但工作起来非常投入、充满激情,也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因原稿是当时不多见的潘先生访谈录,甫一出版我就比较关注,也曾认真阅读过几遍,从中获得潘先生的很多信息。

不无巧合的是,我当时正在跟随潘先生读博士,《潘汉典法学文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其中的潘先生学术年谱也在撰写中。2011年,基于编辑《潘汉典法学文集》和撰写先生年谱的部分资料,我撰写了《潘汉典比较法思想初探》,发表于《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1期,其中以“脚注”记录了对于原稿部分文字的讨论:

如最新出版的何勤华主编《中国法学家访谈录》“潘汉典”一篇中将潘先生是“董必武任内的第一个研究员”误写为“调入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任董必武的第一任秘书”。参见何勤华主编《中国法学家访淡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5页……

此次细读修订稿发现,“调入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任董必武的第一任秘书”一段话已被删掉。说明潘先生当年已经注意到此段话不妥。“访谈”不易,“走近”更难——以潘汉典先生的一份“未刊稿”为例(一)

潘先生的修订稿。

多亏潘先生细致的资料保存工作,与修订稿一起留存的还有一份简函:

潘老师

截稿日期在即,劳烦您拨冗在最近一周内修改。祝您老健康长寿!“访谈”不易,“走近”更难——以潘汉典先生的一份“未刊稿”为例(一)

简函(部分)翻拍件。

文末附有张伟的地址和电话,但没有注明时间。

为了了解详情,我昨天托同门董春华博士辗转找到了张伟的联系方式。经电话向张伟先生请教,采访潘先生时间约在2008年冬天,催稿时间约在2009年,但因“截稿日期在即”又未在“一周内”收到潘先生的修订稿,只能提交了原稿。张伟先生表示,如果有潘先生的修订稿,自当以修订稿为准。

也因此,本文可视为征得采访者、写作者同意的一份“迟到”的修订稿。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