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师母追随先师而去——追忆师母王昭仪先生的点点滴(二十五)

标签:
政法研究停刊政法学会柳荫街会址 |
(二十四)
1973年,53岁,4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法学所,任研究员。参编并主编部分中国科学院法学所刊物《外国法学动态》。
潘先生手书“备考”翻拍件。
我在本文(三)里提及了先师手书的“备考”和被抄家的经历。2018年拜访老师和师母时我也请教了细节。据潘先生回忆,被查炒时间大约在1966年或1967年。师母补充道,查抄不是外边的红卫兵而是单位内部的造反派。因潘先生太实在,询问历史时对于当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录取一事实话实说,因而引火烧身。
以我所见资料和目前的研读,先师被抄家时的办公地址应该已经迁至政法学会第三个地址柳荫街——时在《政法研究》停刊之后。
为了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我于近日实地考察了政法学会的三处旧址。
第一个地址即《政法研究》创刊号所载编辑部地址:南河沿甲19号。师姐潘百进惠告,听先师和师母说过,在此住过一段时间,寓所迁至王驸马胡同的时间约在1954年9月前后。曾繁茂老师也曾面告,旧址就在“欧美同学会”北侧一条小胡同的尽头。实地观察,旧门牌已经无存,小胡同现名“南湾子”胡同。因未看到户口簿里的具体迁入时间,先师和师母迁入此地具体时间不详。对于先师而言,这也是入京之后的第三个寓所:沙滩红楼→灰楼→南河沿。
南湾子胡同,本人摄于2021年5月14日。
第二个地址即王驸马胡同3号院——既是办公地址,也是寓所。师妹潘百方惠传一幅极富历史意义的旧照:师母怀抱师妹,背景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的会牌清晰可见。
此地很长一段时间是政法学会的办公地址,师母和先师留存的照片多拍摄于此。地名现已更名为南颂年胡同3号,驸马府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若干棵百年老树。
先师(左一)、师母(左三)与亲戚合影于王驸马胡同寓所,身后为会客厅。
此幅全家照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王驸马胡同3号中院。
查阅历史文献得知,新法学研究会创办的新法学研究院和“中国政法大学”1949年地址均为海运仓的朝阳大学旧址;
翻拍自《朝阳大学》。
其中的新法学研究院于1950年3月12日开始迁移至与朝阳大学旧址仅隔着一条“海运仓胡同”的王驸马胡同3号办公;
出版于1950年5月的《新法学研究院院刊》创刊号封底,请注意斯时的院址:王驸马胡同3号。
再其后的中央政法干校也在此办公。换句话说,曾就读于新法学研究院的谢怀栻、沈宗灵等先生,曾就读于中央政法干校的潘先生、李由义先生等,均曾在王驸马胡同3号学习生活过。这也是此次“微地理”考察的新收获。
限于篇幅,第三个地址留待下一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