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飘扬,送别师长——追忆陶和谦老师的点点滴滴(九)
标签:
陶和谦北京大学政治学系老照片 |
(十)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会而言,陶老师就读的三所大学中以北大着墨最多,原因不仅仅是就读北大的时间最长——两年,更具特点的是陶老师家族三代都与北大有关:陶老师父亲陶祖荫毕业于北平国立医学专门学校,北大官网显示,这是北大医学部的前身;陶老师公子陶大江兄毕业于北大数学科学院,获硕士学位。
书影。
陶老师惠赐的《成长:我这样培养儿子进北大》(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署名“江一方”,作者介绍是全家三人:陶和谦、尤丽芳、陶大江,但实际执笔是陶老师,“我这样培养儿子进北大”也明显是陶老师的口吻。
陶老师留存的北大学生证内页。
作为校友,我曾多次拜访北大——特别是法学院(含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和法律学系)——前辈,也曾数次走访校园——包括燕园和沙滩。两年前,我撰写了十多万字的研读笔记“老沙滩访古,旧河沿寻踪”,其中引用过陶老师的《回首话当年》。此次研读《回首话当年》,对照阅读陶老师留存的珍贵老照片,不仅加深了对陶老师的理解,也获得了法学院政治学系那一段历史更为丰富、具体的知识。
陶老师自述:
1950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后,对一切都觉得非常有兴趣。
北京大学在沙滩,有最好的大学图书馆。红楼里有毛主席在校工作室。大操场——民主广场,可以踢足球、开大会。
当年位于红楼内的“李大钊先生纪念室”和“毛主席在校工作处”,翻拍自陶老师相册,下同。经请教陶老师同窗杨鹤皋老师、张玉森老师,“纪念室”和“工作处”位于红楼一层东段,我实地参观时注意到现“工作处”位于红楼一层西段。
“李大钊先生纪念室”内景,现在“纪念室”仍在原处。
……北京大学三院,是当时的男生宿舍。
到北京的那天晚上,我们上百人就被安排住在三院的大礼堂里。学生们热情高涨,都很满意。
文法学院的一年级男生几乎都住在这里,据说这个礼堂在五四时是学生集会的场所,历史上有过耀眼的光辉。
礼堂的地是平的,放了一行行的双人床,两张双人床并在一起,上面放行李,下面睡人,我旁边是王韶均同学,这位同学给我很大的帮助,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一位年轻的老干部,他要我多提有益的建议。他入学没有多久,觉得在北大学习收获不大,退学去劳动部参加了工作。我对他非常敬佩,佩服他放弃在北大的学习去参加工作。
他走后,程味秋同学睡在我的旁边。他唱歌唱得很好。
礼堂的台上,放了几张八仙桌,上面吊着几个电灯。我们双人床的前面有一张小课桌。但是,灯太高,不便学习。
我们上课在沙滩红楼和北楼,中午不可能回来休息,我们常在图书馆内休息和看书。早出晚归……
因陶老师提及的若干建筑已经无存,旧照片更显珍贵。近日拜访陶老师同窗杨鹤皋老师、张玉森老师,两位学长精神矍铄,记忆清晰,为我补授了一堂生动的北大法学院院史课。
本人今天上午专程拜访北大学长、法大前辈张玉森老师,95岁高龄的张老师面告很多当年就读北大政治学系时的细节。师姐张惠娴摄。
三院东门外的北河沿,陶老师注明:现已成马路。历史照片尤显珍贵! 
地质系(现为社科院法学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