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法”两处旧建筑 “法大”一对“亲同学”

(2016-04-28 19:55:34)
标签:

老建筑

联合楼

旧址

“亲同学”

(一)

    笔者在《沙滩红楼的共同记忆》(以下简称《共同回忆》)一文里提到,“红楼大教室里的椅子分明标示着当时北大与北京政法学院共用红楼的历史。”“查阅法大校史,19521113日是北京政法学院开学的第一堂课,开始是在北京大学旧校址沙滩校区上的。此时,北京大学尚未搬出,北京政法学院与北京大学共用沙滩校区。”“19521124日,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典礼在北京大学沙滩礼堂举行,内务部部长谢觉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按:校史错写为张克让)、中央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张奚若、彭泽民,秘书长陶希晋、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许德珩,人大校长吴玉章,北大副校长汤用彤等莅临大会。”

    因此,“法大”的历史应该从沙滩红楼算起。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二)

    笔者近期采访过老政法1953级的吴昭明和苏炳坤两位老师。他们回忆,1953级入学就在红楼,而且在红楼上过两个多月的课,之后才迁到学院路41号。

    吴昭明老师的回忆很清晰:

    在沙滩红楼的第一课是凌力学老师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地点是在“孑民堂”。凌力学老师身披棉袄的形象很有特点。其他授过课的老师有芮沐(民法),严景耀(宪法),楼邦彦(专业课,内容记不清了)。程筱鹤也讲过课。他们班的班主任是曹子丹老师。

    苏炳坤老师的补充尤其具体:

    到学校报道的时间是19531018日,从沙滩红楼迁到学院路的时间是19531218日。不仅与吴昭明老师的回忆大体吻合,而且提供了具体时间。他们班的班主任是宁致远老师。

    苏老师还能大致记得当年的教学情况:雷洁琼上过婚姻法,吴恩裕好像做过专题报告;程筱鹤、欧阳本先、余叔通、宁汉林、张国华都上过课。印象较深的有宁汉林,湖南口音很重。有的课学习苏联的授课方式,罗典荣主持口试,每个学生抽题,自己的回答罗典荣老师较满意,给了口头表扬。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学院路校区年代最久的建筑:1、2、3号楼。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三)

    两位老师都回忆了学院路41号院建院之初的建筑:当时只有联合楼、礼堂、食堂和一号楼、二号楼和三号楼以及部分平房。

    现在学院路校区当年的旧建筑只剩了一号楼、二号楼和三号楼了。

    笔者去年曾向法大老先生们请教过联合楼各层及各个房间当年的大致情况,也因此将《费青文集》首发式选在联合楼旧址上的综合科研楼二楼。因为当年费青的办公室就在联合楼二楼。

    经请教两位老师,大致清楚了联合楼当年的使用情况:

    一层楼:西边顶头为医务室,费青夫人叶筠当年在此工作;正门进去由东向西的房间(南向朝阳)分别是收发室、财务室、后勤办、房管科;正门进去由西向东的房间(南向朝阳)分别是团委、党办、纪委等;顶头为101大教室;

    二层楼:东西两头分别是201208大教室;正门进去由东向西的房间(南向朝阳)分别是教务长办公室(刘昂)、副教务长办公室(费青和雷洁琼)、教务处等;正门进去由西向东的房间(南向朝阳)分别是党委书记办公室(早期为武振声)、院长办公室(钱端升)、院办办公室(周仁等)、小教室;

    三层楼:东面有图书馆,西面曾是苏联专家组办公室(1955年以后,其他时间作为教室)。

    由此,“联合楼”的名称由来也似乎清楚了:含学校行政、教学(教室)和图书馆,只有“联合楼”名符其实。

    如果笔者的上述考证可以成立,新的综合科研楼应该保留一块纪念铭牌:原“联合楼”旧址。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联合楼”老照片1。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联合楼”老照片2。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联合楼”老照片3。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联合楼”旧址上的综合科研楼。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四)

    题目用了“亲同学”,在此需要说明一下。“亲同学”一词源自我的法大同窗,意指同校同班至少是同校同级的同学。

    吴昭明和苏炳坤老师是“老政法”,两人近70年的友谊也相当感人。两人现在仍然定期见面,经常通话。

吴昭明和苏炳坤还是罕见的“亲同学”。

    早在入政法之前,两人已是福建泉州“省立晋江中学”的同级同学。1952年,该校学生会主席吴吟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进入了北京政法学院(详情参见笔者《共同记忆》一文。吴吟韶后来赴苏联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留学)。受学长影响,1953年该中学的五位同学吴昭明、苏炳坤、林炳煌等都考入北京政法学院,再度成为同学。19531018日乘火车到达北京前门火车站,学校派吉普车接站。

    1955年毕业后,吴昭明、苏炳坤和林炳煌都留校,成为同事。

    50年代苏炳坤在团委工作,吴昭明在苏联专家工作组工作。其后,两人在校部机关工作多年。学校1979年复办后,两人仍然长期在校部机关工作。所以可以说,两人是学校历史的“活字典”。

“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苏炳坤老师近影。“政法”两处旧建筑 <wbr>“法大”一对“亲同学”

   吴昭明老师近影。

 

     采访过程也很感人。

    与苏炳坤老师通电话后,苏老师特意把原来的日程安排推迟到下午。因当时家里有安排,为了保证谈话效果,苏老师特意赶到笔者的办公室接受采访。

    吴昭明老师不但尽情回忆了一些历史细节,还因听过楼邦彦先生的课,拍照时特意将笔者赠送的《楼邦彦法政文集》持在手中。

    因时间有限,对两位老师初次采访的深度远远不够。但笔者已感受到了两位老师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法大的校庆日已经临近。愿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学校的莘莘学子不要忘了这些将几十年时光都献给母校的普普通通的老师们!

      

注:“联合楼”老照片三帧源自同事李建红,在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