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w690/6297862btdb8640fceed2&690
一
最近,由40位文学评论家和专家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莫言批判》,内中罗列出莫言的“9大罪状”:1、醉心写脐下三寸;2、热衷写酷刑血腥;3、沉迷于丑恶事物;4、迷失于民间立场;5、放逐道德评判;6、漠视女性尊严;7、语言欠缺修炼;8、叙事不知分寸;9、写作限于重复。
莫言获“诺奖”后,我先后购了《檀香刑》、《红树林》、《天堂蒜薹之歌》、《聆听宇宙的歌唱》等书籍。仔细研读,认真揣摩。但阅过之后,内心却有隐隐的不快,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直到最近网上看到文学评论家们归纳总结出的莫言“9宗罪”,内心释然。
不错,的确如此。
首先,得声明:我本人绝非一名盲目跟风之人。莫言刚获奖的时候,我也欢呼过,骄傲过,写文赞美过,接着是赶紧私下买书拜读。但热火劲儿过去之后,留下的却是深思:“莫言现象何去何从?”“莫言究竟给中国文坛带来什么?”
不可否认,莫言的“诺奖”给中国文学,乃至中国人民带来巨大声誉,标志着国人从此走向世界。但,是不是从此就认定莫言是中国文坛的“一哥”,所有文人都得效仿莫言的文风和写作风格呢?——肯定不是。
我看媒体报道某某文学活动时,出席人的名单里,莫言排名在铁凝之前,这无可厚非,因为莫言是世界的。这仅限于官场面上的。
狂热之后是冷静。国人历来喜欢跟风盲从,但对于文学写作者,我认为还要要审慎看待莫言现象,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最关键。莫言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靠后天努力和勤奋跋涉文坛,走向世界,自有他的长处。对于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写作者来说显然不适合。中文系的和“社会军团”显然不一样,文科班出身的和理工科“半路出家”的胃口肯定不同。许多人欣赏我的杂文,除了我丰富的社会阅历,洞穿世事外,我想,重要的一点是工科出身的我,多年练就的缜密逻辑思维吧。
我看莫言作品的时候,常常觉得逻辑思维混乱,前后叙述重叠,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内心压抑沉重,甚至浑身颤抖,充满恐惧。至今,想起《檀香刑》来,心里都一剜一剜地疼,周身冷气嗖嗖。快看不下去时候,暗暗告诫自己:要“挺住——”“再挺住——”“淡定——”“再淡定——”那是因为他老人家所处的时代不好,家庭环境不好。可一连多部作品都是色调灰跄跄的,就难免让人联想作者的心态了。
许多人说莫言之所以国际获奖,是因为迎合了西方“反华势力”的“审丑”心态,我不置可否。
我从小看过的文学启蒙书《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揭示生活是美好的,人性是光辉的。我不认为这是“被洗脑”,因为人心是向善的。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学作品最终捧出的大餐就是“真善美”。
纵观当今文坛,贾平凹、陈忠实以思想厚重,文笔流畅优美,贴近生活而备受推崇。联想到媒体报道的莫言家地里萝卜白菜被拔光,土坯房土被抠掉,伤痕累累,不禁哑然——国人呀,国人——何时才能丢掉你那民族劣根性呢?
藏一片叶,奉一剖土,终日笔头不动一下,键盘不敲一下,何来灵光乍闪,“佛光普照?”
阿弥托佛,愚哉!愚哉!
二
联想到当今文坛,好比江湖,门派林立,互不相让。于丹、余秋雨者开讲坛,游说演讲,穿梭奔波,不亦乐乎。众人趋之若鹜,追星捧月,不亦乐乎。好在终于孙猴子的“旗杆”尾巴在小庙后露出来了,让大众看出点端倪:人不是“神”,“神”也书写不了顶天立地的“人”。
一些诸如于丹者(被学者称为小学辅导员水平)刚刚练就三脚猫功夫,几位看客捧场,就急急搞讲座,开坛纳徒。在自己的领地“画地为牢”搞中世纪的“圈地运动”。封“老大”,争“一哥”“一姐”。圈子内互挂奖章,近亲繁殖,阿哥阿姐甜蜜腻人,师爷师奶奴相十足,一干拥趸者山呼“乌拉——”。圈子外冷言冷语,视他人如玻璃人,休想踏入半步。对此,冷齿,不屑。文学好比百花园,春兰秋菊,夏荷冬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罂粟摇曳,也允许狗尾巴草飘香。满汉全席固然好,但小葱拌豆腐也不失一道爽口菜。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历来信奉这句名言。文坛无老大,莫言也不敢妄自称帝。只能说版税高了,名气大了,作家富豪榜排名靠前了。你能说除了莫言外,中国文坛没有大家了么?——不能!谁敢放言人人爱读莫言?!——人民大众永远是最好的评论家。作品云山雾罩,剥皮剔骨,除却名人名言,大话空话套话,肉麻阿谀,烂肉一堆,何来美文?岂谈妙笔?——因何立足?——起哄架秧子,攀爬上位,沽名钓誉罢了。这样的作品糊弄门外汉尚可,对于真正视文学如生命之人,最好还是像杂耍的江湖艺人,悄悄收拾好“家伙拾儿”,顺墙根溜走罢了。
http://s2/mw690/6297862btdb8aefb11871&690
小4制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