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旭《郎官石柱记》

标签:
郎官石柱记张旭书法博客资料轶闻草书 |
分类: 隋、唐、五代书法 |
《郎官石柱记》又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陕西西安。此石宋时已有刻本。字体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
《郎官石柱记》是传世最为可靠的张旭真迹,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此石宋时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拓本前后有胡孝思、王世贞、王鏊、翁方纲、钱泳、吴荣光、何绍基等十余人题跋。后有清末民初扬州人嵇燧为张长史造像一幅。
延伸阅读
“草圣”张旭怎会穷得家徒四壁
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古代有“两张”,即后汉张芝和唐代张旭。现代有林散之。张芝字伯英,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练”,古人将布帛煮熟漂洗,使得柔软洁白。功力深厚,被誉为“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他母亲是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他初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豪放洒脱,卓尔不群,与李白、贺知章是好朋友,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唐文宗下诏把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张旭草书并称为“三绝”。张旭最有名的是醉书,常常喝得大醉,呼叫狂走,然后乘兴落笔成书,甚至用头发蘸墨书写,故又称“张颠”。
李颀 (690-751,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比张旭小15岁,两人堪称“忘年交”,他中进士后只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和仕途坎坷、贫困潦倒的张旭境况相似,惺惺相惜,引为知己。他对张旭的为人及书法非常了解,写了《赠张旭》一诗,对张旭的狂草艺术做了生动的描绘。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开头四句写出了张旭的几个最大特点,一是“嗜酒”,二是“无所营”,三是“穷草隶”。因为张旭出生在吴县,所以绰号“太湖精”。清代唐孙华也曾有诗:“卑宦曾为常熟尉,高名独擅太湖精。”
接下去描写他的创作状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露顶”,脱掉帽子,指不受礼节的约束。“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相当于现在的折叠椅。“洒素壁”,指在白墙壁上泼墨挥毫,也就是题壁。
那么,他当时的家境如何呢?“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因为他不会钻营,不治生产,所以身无长物,可以说家徒四壁。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豁达如故,高朋满座,与好友聚饮,通宵达旦,不知醉醒,及时行乐,书酒遣怀:“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瞪目”两字,看了让人感到沉重和心惊,流露出一位极具才华而又处于官场下僚的艺术家的激愤心情,怀抱才华而得不到施展,只能借助于酒,借助于笔墨,才能得以宣泄与抒发,久而久之,人们便以“颠”视之,称其为“张颠”。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狂草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最高成就,令后代无法逾越。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评论认为:“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所谓“极限”,就是顶峰。
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