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王宪墨迹现网络流行语“呵呵”

(2012-04-27 16:08:56)
标签:

明代

王宪墨迹

流行语呵呵

历史

墨迹

书法

书论

轶闻

争鸣

中国书法

资料

分类: 趣闻时政楹联诗词

明代王宪墨迹现网络流行语“呵呵”

明代王宪墨迹现网络流行语“呵呵”

    王宪《呈玉山诗师尊先生诗》

 

    《呈玉山诗师尊先生诗》纸本,25×17.6cm。今载《故宫书画录》卷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六)。

 

释文:
    再用贝廷臣韵。奉呈玉山诗师尊先生。兼简睡翁先生、拙翁先生一笑。栝宪拜。最爱玉山草堂静,著书栖遁胜流沙。桥通徐孺高人宅,路接周頤隐者家。剑气夜涵沧海月,丹光晓映赤城霞。近年闻有飞升术,不惧深山大泽蛇。玉山小像三诗。未有好趣。不敢造次题品。幸宽限也。呵呵。

 

相关释义:

    “呵呵”表示笑或微笑的意思,是笑声的拟声词。在互联网发展之前虽有应用但不是很广泛,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特别是聊天工具的普及发展的情况下,“呵呵”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打在电脑屏幕上用来表示自己的表情。当然,在手机短信里同样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呵呵”已经成为时下表示笑的表情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了。

    “呵呵”最早见于史料,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笑声。后赵乃羯族所建,因此“呵呵”本来是胡人之间流行的一种笑声。

    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遂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呵呵”这种胡人的笑声也顺理成章地传入了中原。《全唐诗》中“呵呵”一词凡三见。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韦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还是韦庄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些用法足足比苏东坡早了两百到六百多年,苏东坡哪里配拥有“呵呵”的知识产权呢! 查原帖,帖名为《“呵呵”一词用之书信始于苏东坡》,以上四例都非用于书信,不过即使如此,“呵呵”用之于书信也并非源自苏东坡。早在苏东坡出生前三年(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欧阳修就开始在书信中 “呵呵”了。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苏东坡刚刚三岁时(1039年),欧阳修又在信中“呵呵”了:“孙书注说,日夕渴见,已经奏御,敢借示否?蒙索乱道,恰来尽,呵呵。”苏东坡八岁时(1044年),欧阳修依然如故:“铭文不烦见督,不久纳上,只为须索要好者,恐未尽尔。呵呵。”这时候的苏东坡还在跟着父亲读书,哪里就学会“呵呵” 了?

    有宋一代,“呵呵”一词非常流行,尤其是名人的书信中常常使用,其频率当然赶不上今天的QQ和MSN聊天,手指一动就可以“呵呵”,不过“呵呵”起源之早,出乎人们的想像。人们经常有一个误解,认为今天使用的大多数流行语都是现代的专利,其实不然,古人口中早就说着跟我们一样的话了,“呵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呵呵!

 

古文(文言文)定义:
    我国在1918年以前(另一说为“1954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後》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于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王宪,生卒年不详。字维刚,明山东东平县梯门村人。弘治三年举进士,历任阜平、滑县知县,入京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升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回京升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御敌有功,得世萌棉衣百户。继为户部右侍郎,巡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武宗南征朱宸濠时,受命率户、兵、工三部官员各1人督理军饷。回师后,任兵部尚书。世宗即位后,被给事中史道弹劾罢职。嘉靖四年(1525年),受廷推为三边总制,御敌有功,加太子太保,再萌子1人。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入京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为宣、大总督,不肯前往,受劾罢职。不久,世宗复念及,召为兵部尚书。大同士兵哗变,主张诛首恶,其余遣散,而张聪和刘源清力主用兵。因久攻不下,刘源清获罪,遂赦免哗变士卒罪,事情得平息。数年后,以年老辞归,死后赠官少保,谥“康毅”。

                                                                                             

延伸阅读

苏轼因何“呵呵”个不停?

    “呵呵”是现代人才发明使用的吗?“呵呵”在古代也很流行。林语堂先生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是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比如苏东坡在不少书札中就都用到了“呵呵”一词。

    说起网络语言使用率最高的词是什么,“呵呵”应该是可以排列在前几名的。不想回答问题,用“呵呵”;不知道怎么回答,也用“呵呵”,有事没事“呵呵”两声,成了现代人的习惯了,也为现代人化解了不少矛盾。
    所以,“呵呵”不仅流行于网络之中,也被人们广泛地用于短信及平常的言语谈话中。
    那么,“呵呵”是现代人才发明使用的吗?翻阅史料才知,“呵呵”在古代也很流行。比如苏东坡在三封讨论诗词书画的信中就都用到了“呵呵”一词。
    熙宁八年,苏东坡在讲自己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很得意,在《与鲜于子骏》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元丰元年,苏东坡跟文与可开玩笑,在《与文与可》一信中写道:“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说文与可不给自己画画的话,苏东坡就要自己到处去乱画,而且还要署上文与可的名号,或者,拿着他给自己承诺画画的绝句去告状索赔。
    黄州时期,苏东坡又在《与陈季常》一信中写道:“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苏东坡为人洒脱,性格豁达从容,很喜欢开玩笑,曾写了一首“谐趣诗”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朋友间开玩笑归玩笑,但真遇事他动起感情来比谁都真切,并非是个玩笑到不靠谱的人,如文可与逝世后,他悲痛异常,痛哭失声。“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也并非“呵呵”一语的缔造者,全唐诗中“呵呵”就出现了三次。苏轼还没出生的时候,欧阳修就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

    苏轼幼年时期,欧阳修又在信中“呵呵”了至少两次。可见,在宋朝,“呵呵”也许是文人墨客间书信交流的一个常用语吧。“呵呵”一词如今作为网络上的流行语,已经演变成一个礼貌用语,一个纯语气词,可以代表很多意思,也可以没有任何意思。这和曾经出现在那些大文学家的笔下,充满认同和满足意味的“呵呵”已经不尽相同了。

    韦应物的四代孙——韦庄(约836-910),在其《菩萨蛮》5首中的第四首“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比苏轼的“呵呵”早“发明”200年。

                                                                                             

相关资料

北宋米芾这回“呵呵”着苦笑明代王宪墨迹现网络流行语“呵呵”
    米芾《德忱帖》,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7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
    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乃葛蕴、葛藻长兄。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窦和尚诗后,有“襄阳米芾”与“鹤林居士葛蘩”题跋。
    葛蘩,号鹤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长子。崇宁间官临颍主簿,累迁镇江守。
    此时德忱恐在润州,欲求莱州职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
    “林君”当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称“闽士”。林氏罢枢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换杭州,疑于其时特访涟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嘉二年进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希闻命,惧形于色。神宗恕,责监杭州楼店务。绍圣初知成都府,道阙下,章留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群臣,希皆密预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读者愤叹。徽宗时卒,年六十七,谥文节,追赠资政殿学士。有两朝宝训二十一卷。
    《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郑圃,人无识者……国不足,将嫁(往)于卫。”“御寇”二句,即用此典。
    此帖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四日,离秩满 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语。
    米芾于涟水军任上,曾遭遇旱灾之后,又逢水灾之情况,当地田亩俱被淹没,许多通湖港道,初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断。然水灾之后,地主毫姓只顾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势低洼之区,积潦难泄,为患颇大。米芾于致上司或同侪之信函中,特将在外实地所见表出,心中甚为不平。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涟水环境险恶,旱灾水灾连连。
    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虽然“至官下则率直不苟”,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砚书画,加以疏狂成性,故为官日久,难免故态复萌。墓志铭对此并不加隐讳,谓“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此实记实之言。在涟水军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废事”,招致上司不满,可能因此去职,在任仅二年。 
 
释文:
    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