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钟繇《宣示表》原石并“贾似道刻本”

标签:
钟繇宣示表石贾似道刻本历史墨迹书法书法史书论中国书法资料轶闻 |
分类: 魏晋、南北朝书法 |
《宣示表》原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相关资料
《荐季直表》释文:
黄初二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
《贺捷表》释文:
《力命表》释文:
《墓田丙舍帖》释文:
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后人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虞世南云:“钟太傅师资德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妍。其传世书作真迹已无存。《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唐张怀瓘《书断》云:“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又云:“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草书则卫索之下,隶行入神品,八分草书入妙品。”郑元祜云:“元常《荐季直表》,其法度与《戎辂表》无少异,汉季楷法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顾岂能外此哉!”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延伸阅读(一)
钤“王”、“臣许乃普”、“滇生”等印五方。
关于玉枕兰亭传说颇多,有言贾秋壑得一石枕,光莹可爱,使廖莹中以灯影缩小法刻于灵壁石上,宛如定武本,缺损处皆全,人称玉枕兰亭。或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政和年间发现于洛阳宫役夫所枕、褚遂良所书等,现传者多为翻刻。
《玉版十三行》释文:
(附)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洛神赋》释文(附今译):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于是就模仿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héng
gāo),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miǎn)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翻过伊厥山,越过缳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戒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
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象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
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凭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延伸阅读(二)
查阅书法史籍,不难发现:(6-2)“张猛龙碑”,来自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年)的《张猛龙清颂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东庑。(6-4)“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6-5)“颜勤礼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系唐颜真卿为曾祖父颜勤礼撰并刊刻,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6-6)“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皆属出处明确,无可争议。唯(6-1)“宣示表”、(6-3)“九成宫醴泉铭”原迹流传故事曲折,且均与近现代中国书画收藏、流通重镇上海多多少少扯上点关系。
《九成宫醴泉铭》乃初唐名臣魏徽撰,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刻。碑存今陕西麟游县,然此碑历来捶拓过多,磨损严重。自宋至清,原石经过几次开凿,碑左侧留下宋元丰间各家题名,右侧刻有宋绍圣及明正德、嘉靖间各家题名。二十四行四十九字碑文早变得或过肥或过瘦,导致晚近之拓本失去欧书本来面目。幸接近原貌的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管会、北京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亦藏有早期宋拓本。将2007-30T(6-3)邮票图案同上海博物馆专设书法展馆内展示的《九成宫醴泉铭》拓本相对照,区别明显。鉴于邮票设计通常只能对原迹作适当删减,不允许添加,尤其是篆章等起点睛作用的内容,几乎肯定2007-30T(6-3)图案主要采自北京,当然不排除部分参考了上海博物馆藏拓本。
《宣示表》是《楷书》邮票题材中唯一非石碑原件,情况也最为复杂、奇异。原作者钟繇(151-230年),颖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人,三国魏之重臣。一生创立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三体,实现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里程碑过渡,奠定其书法史上“正书之祖”的崇高地位。“章程书”即钟繇自创的新体楷书,为随后的“书圣”王羲之父子的出场打下了良好的伏笔。钟繇三体书真迹早无一件在世,铭石书难觅踪影,章程书和行狎书仅能找到十余种摹本。楷书代表作的《宣示表》真迹相传为承继三国魏而一统天下的晋朝统治集团琅琊王氏家族所获,后经家族子弟王羲之之手,最终被王修带入坟墓,从此不见天日。现在流传于世的《宣示表》,被认为是宋代根据唐朝留存的王羲之临本摹刻的,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光义旨令把内府所藏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书法墨迹,经双钩描摹后镂枣木板刻,再用澄心堂纸、李迁王圭墨拓印装订成《淳化秘阁法帖》10卷,简称《淳化阁帖》、《阁帖》。《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多有木、石版翻刻。北宋天圣末、明道初(1032年),《淳化阁帖》枣木雕刻原版在皇宫火灾中全部焚毁,原版拓印本即所谓“祖刻”拓本遂显珍贵。先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图书馆均藏有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清乾隆年间入藏的南宋拓本10卷319开保存最完整,白纸挖镶剪方裱本,麻纸乌墨拓,每页尺寸纵25.1cm,横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钤“乾隆御览之宝”、“懋勤殿鉴定章”等印,而俗称“懋勤殿本”,被奉为存世的“最善本”。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现代公共图书馆之一的浙江图书馆1900年成立伊始就将翻拓“懋勤殿本”的数十块碑帖刻原石神秘地收藏在古籍部。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斥巨资450万美元从美籍收藏家安思远手中购回《淳化阁帖》残存四卷,轰动一时。其中第四、七、八三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为泉州本(宋代重辑、翻摹)的北宋祖本;可惜内容第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没有《宣示表》。另据钟繇故乡长葛市邮政局透露,2007年1月,该市邮政局得知国家邮政局预先公布的2007年邮票发行计划及图稿中,《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一套6枚所选作品分别出自魏晋及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之手“九成宫醴泉铭”一稿较实际票面少了两枚篆章),独缺楷书鼻祖钟繇。随即转请长葛市政府通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致函国家邮政局,积极争取钟繇作品入邮。经过专家严密论证,特别是2007年5月27日,长葛市方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室协商,查找到院藏《宣示表》(“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当为最佳蓝本),终使钟繇遗迹一跃为《楷书》邮票之首,设计师对文字排列作了少许变动)。综合上述信息,2007-30T(6-1)“宣示表”的设计素材跟上海毫无关系!相反,与杭州浙江图书馆的“直系”渊源,倒值得“原地”集邮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