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2011-03-28 18:44:40)
标签:

颜鲁公

小麻姑

墨迹珂罗版

历史

墨迹

书法

翻墨

中国书法

资料

轶闻

文化

分类: 隋、唐、五代书法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小麻姑》墨迹珂罗版(选页)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该碑立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颜真卿时年六十三岁。后遭雷电毁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后来的《颜家庙碑》浑厚过之,但宽博、端庄、刚毅、沉雄有所不及。
    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

    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

    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以后又有唐晏云本,忠义堂何氏本、黄氏本,惟唐氏刻本最善,何氏本最劣。《校碑随笔》云:上海原石石印本,即罗振玉所藏,有张廷济跋,现也不知存于何处。
    注:据王昶《金石萃编》引明藩益王重刻碑跋文中记载,他曾广访宋拓,命良工精刻之,故世传所谓宋拓者实为明人翻刻,是册故宫博物院所藏之明翻刻明拓本,原为南皮张之洞家藏本,后归朱翼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书法端严整肃(见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见上,藏上海博物馆),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 现藏浙江省博 物馆。历来金石家著录,均言大、小字本,未及于中字本。元明时期未见重视,清 代有多种翻刻中字本行世,已无足观。

    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901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宋刻帖不见收入小字本。明刻《停云馆帖》始收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最早拓 本为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做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故又称“颜太师”、“颜鲁公”。
    颜真卿家学渊源,其五世祖颜之推是北齐的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据载,颜真卿的书法受姻亲殷氏影响较大,又吸取褚遂良和张旭的笔法,也与怀素讨论过用笔的诀窍。中年以后,他终于突破“初唐四家”瘦硬书风的窠臼,集众家之长,出绳墨之外,创造出一种筋肉丰满、骨骼雄健的新书体,后人称之为“颜体”。其书点画厚重饱满,结体宽博端正,章法茂密丰实,体现出豪迈雄强、庄重挺拔的艺术风格。北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颜真卿书尊为“神品”,并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延伸阅读

“珂罗版”与“石印版”

    现在,最常见的除过现代书籍外,还有一小部分的是清末民初的书籍,看这些书影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珂罗版”、“石印版”之类的说明。那么,两者有什区别呢?

    一、珂罗版

    珂罗版也称玻璃版,是一种传统印刷技术,属平板印刷。其印刷原理是以玻璃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胶印刷质,在上面通过照相制版,把图像反映到胶质上,再采用水墨相斥的着墨原理,通过用无网点印刷的方式,把印品印出来。不过,珂罗版印刷技术系从国外引进,技术发明人为德国人阿尔贝托,发明时间是1869年。我国在清朝后期的光绪年间从日本将此项技术引进,加之“珂罗”一词实际上是日文的“胶质”的译音,所以,我们在很长时间都认为珂罗版是从日本引进的,事实上,小日本实际上也是从西方引进的。我国已知的第一件珂罗版印刷品是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的宗教印刷所印制的圣母像。相比较几种复制技术而言,珂罗版复制法在复制要求、复制技术方面具有明显地优越性。
    珂罗版是清朝光绪初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并被大量用于中国画的复制。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浩瀚如海的历史文物及当代画家杰出的艺术作品,这都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财富。字画在我们这个国家,代表着一种崇高的民族文化,有着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珂罗版共分为四道工序制作,即照相、修版、晒版、印刷。一、照相技术复制过程中,利用照相机进行拍照是目前几家珂罗版印刷单位普遍采用的一种获得印刷软片的办法,此种办法可以使原稿层次、色彩真实而逼真地反映出来,且层次和色彩的损失率可人为控制在最低限度。   
    珂罗版印刷品使用的纸主要是宣纸,经过我国百余年的使用,已经是很传统的了。珂罗版的印刷特点是逼真传神,能保留产生笔墨的神韵,特别因为属平板印刷,无网点,所以,能够忠实地反映图像的原形,层次比较丰富,可以达到毫发毕现的复制效果。珂罗版印刷范围主要是复制绘画,再一个就是墨迹、碑帖、古籍善本、古籍图录等。珂罗版影印的碑帖,亦称碑拓,例如《曹县碑》是传世最早的名拓本,号称海内第一初拓本,这是最早的一个本子。其他的形式有影印的古籍善本、古器物的图录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珂罗版技术也作为一种传统技术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像北京的文物出版社、上海的美术出版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等都印了大量的珂罗版的印品。

    二、石印版
    石印版也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方法,分单色和彩色两种,是德国A·逊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的。它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溶的原理创制的。其基本程序是:先将文稿平铺在石版上,上面涂上脂肪性的药墨,使原稿在石版上显印出来,然后涂上含酸性的胶液,使字画以外的石质略为酸化再开始印刷,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无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着墨而显色,这样便将字画按原样印在空白纸页上。石印版也非常适合在宣纸上印刷,且版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缩放,大部头的丛书、类书体积因而大为缩小,一些稀见的字画碑帖、名人手迹通过石版影印,也得以化身千万,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石印技术早在19世纪初的欧洲就已经普及,我国已知最早出现的石印品是1834年广州出现的外国人所张贴布告。可惜,石印技术仅火了半个多世纪就被后来居上的铅印技术所替代。不过,石印技术对我国印刷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石印技术的出现,我以为主要是解放了雕版印刷的劳动,由于用石印术印书,一可省去繁琐费时的雕版程序,二可降低成本,三是版面还能根据需要随意缩小放大,差错少,故一经出现,立刻就为国人所接受。
    自清末到民国,我国出现的大、小石印书局多达百余家,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1874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始设石印印刷部,开始印制教会宣传品;1876年,创设申报馆的英国人E·美查在上海开设了点石斋石印局,开始石印图书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汇》、《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等;随后中国人徐裕子、徐润等于1881年先后开设了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专印古书,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斋书画谱》等;此后李盛铎创办的蜚英馆、凌陛卿开设的鸿文书局等许多石印书局也相继出现。
    在我国用石印技术印刷彩色图画的,以鸿文堂五彩书局为最早,该局专印彩色钱票,经理邬金亭;此后魏允文、魏天生于1882年创设中西五彩书局,专印彩色图画;富文阁、藻文书局及后来的彩文书局、崇文书局等,也经营彩印;俞复、廉泉等创办的文明书局,于1904年开设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色彩鲜艳。中国图书公司也出版了彩色石印地图、教学挂图等;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采用直接照相石印法,次年又采用彩色照像石印法,也算是影印。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唐代颜鲁公《小麻姑》墨迹珂罗版

    《麻姑仙坛记小字本》(日本三井文库藏宋拓本)

 

《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释文:

    颜真卿撰并书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传》云:王远,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如蛇蝉也。经去十余年忽还,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弈,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余髪垂之至要。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侍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堕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耶?”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杉松,松皆偃盖,时闻步虚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余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玄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于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于戏。自麻姑发迹于兹,岭南真遗坛于龟源,花姑表异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飡花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籙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余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六年夏四月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