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四年吕氏砖文》
咸宁四年吕氏砖,晋代,拓本,纵34.8、横17.2、厚5.8厘米。1918年前后在安徽凤台县出土。
释文:
咸宁四年七月吕氏造是为晋既祚十四年事秦岁在丙戌。
两晋时期,砖刻甚多,其原因是晋武帝曾下诏禁止碑铭,所以现今所见晋代墓碑甚少。《咸宁四年吕氏砖》是西晋时期章草书刻代表作之一。
砖文先在砖坯锥划,然后烧固。从砖上的笔法和体势,可见当时的章草已含有今草的笔势。

《晋故处士成君(晃)之碑》
《晋故处士成君(晃)之碑》,元康元年(291)七月十六日。碑高69.3、宽28.8厘米。十一行,行十六到十八字不等。额题:“晋故处士成君之碑”八字。俱隶书。1925年1月出土于洛阳县(今孟津县)刘家坡村。


《当利里社碑》
当利里社碑,西晋,存高70cm,宽64cm。
碑文隶书体。碑阳刻字存文15行147字,内容为立社记铭缘由,文字多蚀泯。碑阴刻字存文24行295字,是立碑者的题名,上刻冠帻坐像8人,上下两行各4人,旁刻籍贯、官职、姓名,为当利里的社老、社正、社掾、社史等主持人。从立碑者题名看,当时居住在当利里的人员籍贯不一,但均是具有中下级职位者。里是古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社是古时地区民间组织,此碑是当利里居民建立祈年报获性质的社祠时所立,是研究当时里社组织及铭刻的重要碑刻实物。此碑旧传为河南洛阳出土。
碑文:
(碑阳)□昔句龙能平周土知以为社列焉氏能□(残)/为春祈秋荐叶降于万莽声垂于雅□且(残)/宇于是社工朱阐只奉神祗训咨辛孝(残)/百灵靡□□□□□咸履俗思顺□凭(残)/芒□太古悠悠□民树以推哲经□彝(残)/灵□□幽□□□人颙□庶□翼□四(残)/峨峨崇基仰□□□□□烟□□□(残)/阳雀轩翼阴□□□□陇□□虎□(残)/□□祠主万□□□□□□□□□□(残)/祈与晋降神其□□(残)/当利里社□□□旧□处深涧之(残)/天□之至灵□□合德日月齐明□(残)/女风靡草倾心□断金志合意并(残)/欎流水净净凤皇来仪朱鸟嘤嘤(残)/洽永安且宁/
(碑阴)(残)遗字子□/社老代郡赵秋字承伯/社老京兆唐昊字巨伯/社掾河内王钧字孝叙/社正涪陵朱阐字玄方/社掾钜鹿李忠字信伯/社史陈郡陈修字文烈/社史赵国范肇字弘基/社民千人督都乡(残)/社民殿中校尉关中(残)/社民骑部曲将关内(残)/社民骑部曲将关中(残)/社民偏将军渤海孙(残)/社民偏将军河间庞□(残)/社民大医校尉广平冯(残)/社民大医校尉京兆刘(残)/社民归义侯太原王洪(残)/社民大中大夫颖川郑□(残)/社民大中大夫弘农涓□(残)/社民大中大夫渤海王彪(残)/社民骑部曲将河南褚劭(残)/社民骑部曲将太原玄兰(残)/社民骑部曲将高阳齐午字(残)/社民骑部曲将常山张龙字(残)/社民骑部曲将钜鹿韩因字(残)/社民骑部将渤海徐遵字□(残)/社民武猛校尉长乐马休字元(残)/社民骑都尉长山高奋字长南/社民散将代郡菜生字玄茂/社民散将广平张恭字元茂/社民陈郡陈慈字文姿/社民河内毛寄字仲伯。

《刘宝墓志》
《刘宝墓志》,1974年3月山东邹城郭里镇独山村出土。墓志为石碑形,下为长方形碑座,有卯榫,碑身直插座中。碑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5.5厘米、座高17厘米。碑额圆形。石灰岩石质,局部风化剥蚀,额题篆书“晋故”二字,下为隶书志文七行,行九字:“待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关内侯、高平刘公之铭表。公讳宝,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二十九日”。永康为西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康二年为公元301年。
刘宝籍贯“高平”,其地望在今邹城市西南郭里镇和微山县两城镇一带。据《后汉书郡国志三》载“山阳郡辖高平”,本注曰:“侯国,故橐,章帝更名,有茅乡城。”
刘宝墓志是山东地区发现极少的西晋纪年墓志,其形状为石碑状,刻工精细。志文布局自如,结体严谨,笔势古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体演变的重要转折时期,经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变革,刘宝墓志的发现对研究魏晋时期墓志形制及书法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墓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邹城博物馆。

《杨骏残志》,隶书刻石,因碑残缺而名不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