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宠题唐寅《溪山渔隐图》
王宠(1494-1533),明代书画家。李姓章,后嗣王。字覆仁,后字覆吉,号雅宜山人。以诸生贡太学。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较多,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书法晚年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


王宠临《黄庭经》
延伸阅读
明代书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是洪武至弘治,中期为弘治至万历,后期则是万历至崇祯。前期的书法风格沿袭了元人的书风,尤其是以赵孟緁书法风格为基调上溯晋唐。统治者以书取士,逐渐形成了“台阁体”的书法风格。此类书法以三宋、二沈,即宋克、宋燧、宋广,沈度和沈粲为代表。中期书法上溯宋人之意,形成了被后人称之为“尚势”和“尚态”的典型明代书法潮流,这一潮流尤以吴门地区的书法家成就最为突出。明代後期书法则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格局,主要以刑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为代表,打破了台阁体和吴门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王宠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与陈淳交谊甚密。他是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中期书坛的中坚。其书法初从师蔡羽,后以晋人为法,楷书汲取虞世南之风韵,行书则力追王献之。何良俊在《四友斋书论》中说:“其书本出于大令”。王世贞亦云“书始摹永兴、大令”。实际上王宠的楷书,尤其是小楷书法是广泛吸收晋唐名家小楷之长而自出机杼的。这一点从《古缘萃录》卷四《王雅宜摹晋唐小楷册》、嘉靖甲申三月王宠摹褚河南书後跋语云:“衡山先生,当世书家宗匠也。宠书何能窥郢氏,而顾蒙嗜痂,所不解已。昔年承命书此四篇,草堂读书之暇,浸为捉管,积五岁而始竣,不揣承览,幸先生教之。”可见王宠曾用五年的时间临习晋唐名家之作,涉猎之广,殆无疑义。
王宠的书法艺术风格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第二阶段为28至35岁,第三阶段为36岁至40岁去世。但就其书法风格而言,第一阶段王宠颇受蔡羽影响,既讲求法度,此时书法作品,以《自书诗卷》和《赠别家兄履约七首》等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王宠书法的成熟时期,传世的作品较多,且为其广取晋唐名家楷法的时期,行草则踵武二王、孙过庭。笔法发生变化,整体上给人以爽利骏快的感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尚书册》、《辛巳书事七首》、《游包山诗卷》等。第三阶段是王宠书法风格比较多变的时期,其风格有恣肆的、流荡的,也有严谨的和恬适的。但总的风格还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冲淡与恬然,从容与沉静。此时的代表作品有《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自书长卷》、《荷花荡六绝句卷》等。

王宠《长乐宫赋》
《长乐宫赋》是雅宜小楷的代表作之一。共十四行,行二十二字,下署〖雅宜子王宠〗。字距比连,行间稍大。横向成排。其用笔,笔笔不苟,无论起收,都严谨交待。行笔凝重,绝无率意驹笔。其结字特点是字形修长,平正敦实。一般说右下角容或稍重,尤其有捺笔者更显突出。单看一字,恐颇触目,然而行列排开,整体来看,则彼此协调,倒是自成格调了。其实这种右下角稍重的习惯自钟至唐人写经,皆有此特点,可见他也是来有其由。然而这种字形修长之格局似较横扁为式的格局,在习气方面显得超脱一些。

王宠《送陈子龄会试三首》,纸本,册页,纵23.2厘米,横36.3厘米。楷书,18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宠《送陈子龄会试诗》,文中“陈子龄”为王宠门人。钤“太原王宠”、“王履吉印”印2方。收藏印钤“秦汉十印斋藏”、“兰陵文子收藏”、“祥伯”、“辛谷经眼”等印。
此诗书法极尽涩拙之态,每一笔画均似在牵掣中运行,绝无流动率意之痕,结构亦不求平整,看似散漫不经,实寓险绝之势,而又略带行书法,按王宠楷书的风格变化,当为其晚年所书,为其小楷代表之作。

王宠《草书山庄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昨辱手教,在山庄失裁答,罪罪,贱体稍佳,尚未全胜,游饮石湖之上未能也。家兄四月廿八日出京,到陕军中纪功,幸北虏引退,五月廿二日已有旨取还,此时想在京矣。前寄上尧峰卷,幸为挥洒。山僧每来致恳,望勿绐其意,千万早赐,感感。门生王宠百拜,尊师大人先生门下。
钤“王履吉印”白文印。

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局部),长19.1厘米,宽12.5厘米。
此册明王宠“小楷南华真经”纸本,每开尺寸长19.1、宽12.5厘米,荣宝斋藏。书后有梁启超、张謇跋。
此册小楷字较小,字数很多,但写的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诚如梁启超跋中语:“吾常谓雅宜山人书有道气,远在文待诏上。兹卷渊懿静穆,稀世瓌宝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