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辙《春寒帖》《晴暖帖》《晚来帖》《见访帖》四帖

(2010-03-31 21:24:04)
标签:

苏辙

《春寒帖》

《晴暖帖》

《晚来帖》

《见访帖》

墨迹

书法

碑帖

分类: 宋、元、金、书法

苏辙《春寒帖》《晴暖帖》《晚来帖》《见访帖》四帖
    苏辙《春寒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行书,纸本,纵25.2厘米,横2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春寒帖》《晴暖帖》《晚来帖》《见访帖》四帖
    苏辙《晴暖帖》,1089年(元祐四年),行书,纸本,24.9×1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春寒帖》《晴暖帖》《晚来帖》《见访帖》四帖
    苏辙《晚来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行书,纵24.9厘米,横1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春寒帖》《晴暖帖》《晚来帖》《见访帖》四帖
    苏辙《见访帖》(资料不详)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洵三子,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与兄苏轼同举进士。神宗时,反对王安石行新法。哲宗时,官累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徽宗时辞官,筑室许州,号颖滨遗老。文章与苏轼齐名。有《春秋传》、《栾城集》等。善书法,风格似其兄。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延伸阅读

苏轼苏辙名字的用意
    人的本性是难移的。纵观苏轼兄弟的一生遭遇,再看苏洵当初给两个儿子取名时所持的愿望,我们可以说只实现了一半。 

    中国自汉朝起独尊儒术,文人家庭为子女取名,在义理方面颇有讲究,即一个人的名字,应当起到鼓励、规范或警醒自己修身养性、立志的作用。

    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颇费了一番苦心。他的愿望在《名二子》中是这样说的:“轮、辐(车轮上凑集于中心轴上的直木)、盖、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皆有职乎车。而‘轼’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木莫不由辙。而是言车之功,辙于焉。虽然,车仆马斃,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勉矣!”

    轼,是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所以对于车载人前进的功能而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车的整体功能就不算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保安稳。至于辙,则是车行之后留下的车轮印记,它与行车的成功与失败都没有关系,但它是行车的记录。

    我们不知道苏轼兄弟二人具体的生辰八字,所以无从知道苏洵给儿子取名是否考虑到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但我们从笔画总数看,两个名字都是吉利的,音节也很美,唯一推敲的就是名字的义理了。

    人的本性是难移的。纵观苏轼兄弟的一生遭遇,再看苏洵当初给两个儿子取名时所持的愿望,我们可以说只实现了一半。那就是苏辙的一生,的确是做到了谨小慎微,游离于改革与保守派之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并且有个较安适的晚年。苏轼则未能因父亲取名“轼”而改掉其“不外饰”的性格,恰恰就是这“不外饰”的性格使他吃尽了苦头,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对他不满意,都想排挤他、打击他。再说这“轼”,作为乘坐人扶手的横木,诚然有使人不至于因车的突然停止而前倾(而苏轼确实对改革派的过激行为和保守派的过于守旧作风,都进行了坦言告诫),但其所处的位置也十分抢眼,想要做到不招人忌,实在是太难了。这恐怕是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始料不及的吧。   (苏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