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小楷节选

标签:
晋代小楷传统书法楷书墨迹书法书法作品书画书家碑帖历史书法学习 |
分类: 魏晋、南北朝书法 |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頫、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延伸阅读
小楷书法艺术漫议
楷书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维系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同时还承载着延续中华文明的功能。小楷是相对于中楷、大楷而言的,是楷书艺术中一种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书体紧密相联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了解小楷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们系统地探索书法艺术的共性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楷书的定型,不仅结束了中国文字漫长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把中国文字从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
小楷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成形、完善于魏晋,它是由当时的通行文字汉隶以及随后出现的章草逐渐演变而来,并且在使用中愈加显现出楷书的特征。其中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把汉隶、章草的结构由纵势长方变为方,继而变为扁方,字的结构也由多样化相对统一于中宫收紧,左右向外开张;二是典型的汉隶波、挑笔画形态在一点点地弱化,渐次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态。尤其是钩、撇两种笔画新形态的出现,与隶书钩、撇笔画相离甚远。这两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中国文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体现出其使用功能是推动中国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汉字书写力求简化的要求,酝酿着新的书体的出现,隶书是这样,草书是这样,章草是这样,小楷也是这样。这是中国文字演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出土了一大批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以及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石刻《谷朗碑》等,或结构或用笔都与后期的楷书有许多相同之处,已具有非常典型的楷书特征。
对小楷进行完善,并将其推向崭新高度的是三国时期的钟繇。钟繇(公元151年—公元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汉时官至尚书仆射,对东吴亭侯。钟繇是推动隶书向楷书进行转化的重要人物,他的楷书直接吸取流行于东汉时期民间的一些隶书写法,把一些方正平直、简省易写,同时又区别于汉隶规范的字集中整理、归纳,在保留了篆书圆转易写笔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汉隶“蚕头雁尾”的写法进行改造,促进了楷书横、捺笔画的形态明晰化,从而使楷书的定型向前跨了一步,开辟了一条由隶书向楷书转化的途径。他的代表作《荐季直表》、《宣示表》等,结构扁方,严密自然,除笔法上略有一点儿隶书的笔意外,基本上脱离了汉隶形体。钟繇对楷书书体的变革,不仅开创了魏晋一代书风,而且还对之后的“二王”书风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之为“楷书鼻祖”。
继承和发扬钟繇书风的是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公元307年—公元365年),字逸少,琅玡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史称“王右军”。其书法草、楷诸体皆佳,具有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为历代所宗师,被奉为“书圣”。小楷是王羲之书法成就之一,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等。无论是表现风度洒脱,还是追求笔力雄健,都明显洋溢着钟繇书法圆润、古拙、朴茂的气息。更可贵的是他取法于钟,而又有别于钟。与钟繇相比,王羲之的楷书笔法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结体更加稳定成熟,个人风格更加突出。王献之也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书家。他的书法影响虽不及其父,但他的创新精神一直启迪着后人,被历代所推崇。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与其父基本相同,一是楷书,二是行书。仅就楷书而言,他能避开其父圆转书风和当时古拙书风的影响,另辟蹊径,创出了力求篆书笔意、英俊豪迈的小楷新风格,如其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表现,对小楷书法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把小楷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自“二王”父子之后,小楷书法虽延续千余年,但继承与创新基本上无出其右者。
进入南北朝时期,具有记事功能的墓志铭和造像题记的大量出现,促进了楷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的楷书,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风格多样。同时也开始把魏晋时期的小楷逐渐放大,成为大、中、小多元素的表现形态。可以这样说,南北朝时期是小楷与大、中楷的分水岭。自此之后,小楷书法艺术开始从大、中楷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楷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中楷和大楷方面,虽然出现了如欧阳询、颜真卿等一代楷书大家,但他们所表现出的楷书成就不是在小楷方面。这个时期,除民间的一些墓志铭还保留一些小楷书法外,最为著名的当属钟邵京的小楷《灵飞经》。
唐之后至明以前,小楷一直没有得到书法家应有的重视。其间虽书家辈出,如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等,其书法成就,或表现在行书方面,或表现在草书方面,即是楷书也只是表现在大、中楷方面,小楷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比不上其他书体。其中有诸多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以表现为主的时代,小楷的表现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元代的赵孟兆页曾以日书万字著称,其代表作中不乏小楷精品,其中《汲黯传》最为著名。赵孟兆页力求恢复古法,从而激活了明代小楷的艺术创作,才使小楷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明代是小楷艺术得以大发光彩的时代,也就是说,自魏晋之后,小楷到明代出现了一次创作高峰。这时期有影响的书家,基本上都在小楷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如王宠、文徵明、祝允明、黄道周等人。他们的小楷,各具个性,大大拓展了小楷艺术的表现力,使得小楷艺术在用笔上、体势上、结构上都精彩纷呈,超越以往,并且对以后的小楷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
小楷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历代书家所创作的小楷风貌,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今天我们正处在书法艺术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探讨和研究小楷书法艺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