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王季烈书作

标签:
清末王季烈书作历史名人墨迹书法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轶闻文化 |
分类: 有清一代书法 |
王季烈出生于江苏省长洲县(今苏州市)。出身于晚清苏州的一个士大夫家庭,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鏊的后裔。他的父亲王颂蔚在朝廷任三品官,有文史考证著作多种,是蔡元培参加会试时的恩师。王季烈的母亲谢长达是近代著名女教育家。她志在振兴中华,创办振华女校,在家庭内则严课子女,教以义方,励以大志。在这个家族中,不仅在王季烈一辈弟兄姐妹中有王季同(号小徐)、王季点、王季绪、王季玉等科技专家、教育家,下一辈后代中更涌现出王守竞、王守武、王守觉、王淑贞、何泽慧、何怡贞等一批我国科技界泰斗。王守武、何怡贞等在回忆自己的成长时都提及谢长达的良好影响,其中王淑贞与何泽慧弟兄姐妹8人都是经振华女校蒙学教育而培养造成的人才(该校小学部招收男生)。
王季烈在1894年中举后到浙江兰溪作幕宾。两年以后到上海江南制造局,与傅兰雅合作翻译了《通物电光》一书。他通过自学,钻研西方传来的近代物理学,将藤田丰八翻译的教科书重新编写,并定名为《物理学》。该书的上、中、下册先后在1900和1903年由江南制造局刊行。
1900年王季烈到汉阳制造局,受到著名洋务派重臣、教育家张之洞的器重与资助,进京考上进士,并在张之洞的保举下进入学部,任专门司郎中,兼京师译学馆的理化教员并做过一年监督。王季烈在清末是拥护君主立宪的,成立资政院时他是钦选议员之一。在学部期间,他主持编印了《物理学语汇》,同时又兼任商务印书馆理科编辑,翻译、编写了多种理、化教材,并在北京创办五城学堂。
辛亥革命后,他反对袁世凯,受妹夫何澄(老同盟会友,何泽慧之父亲)影响,倾向孙中山,拒绝出仕袁氏政权,在天津办乐利农垦公司及华昌火柴公司。1918—1920年间应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之聘为交通部筹办子弟学校。该类学校取名“扶轮”。扶轮小学在京、津、唐均有,扶轮中学仅有天津一所。王季烈在天津时即办业余昆曲社“景璟社”,意在景仰沈璟(沈是明代戏曲家)。王季烈与刘富成合著《集成曲谱》等多种著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几经政治波折的王季烈脱离了自然科学领域,专心于昆曲研究。
王季烈贯彻张之洞式的西学中用的教育思想。他一方面主张族内子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要他们在中学毕业后“入外人所设学校以求高等学问”,另一方面又指出“欧西之物质文明确胜东亚,而其精神则未脱其野蛮之积习,以金钱万能之故造成社会上种种罪恶,以扩张权势之故牺牲国际间无数民命”,他讽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恨不能哲其肤而碧其睛,庶几谓他人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叔通(与王季烈是同科进士)邀请王季烈进京,参加筹备文史馆的工作,王季烈即北上,赴京后不久即瘫痪在床,于1952年逝世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