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2010-02-11 13:46:09)
标签:

陈澧

书札

扇面

书法

书法评论

书法学习

书法艺术

书论

艺术

文化

分类: 有清一代书法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陈澧《致伯瑜书札》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陈澧《致陈良玉书札》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陈澧《致何崑玉书札》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陈澧《致香林书札》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陈澧《致子晖书札》

 

    陈澧(1810-1882),字兰甫,一字兰浦,自号江南倦客。因少时读书于东厢书塾,晚年自题著作为《东塾读书记》,故学者尊称“东塾先生”。番禺(今广州)人。
    自幼学习举业,十七岁考取了县学生。之后几年颇为得意,先是得到学政翁心存的赏识,以廪贡生荐入粤秀书院肄业;读了三年便题了优贡,即是由学政与总督、巡抚联名向朝廷保举的本省优秀学生;次年(1832)又中了举人。之后入京会试,省城舆论看好,以为他此行大有中一甲而点翰林的希望。谁知道他一出了省境便交了霉运,十三年间考了五次,皆名落孙山。不得已参加六年一轮的举人“大挑”,以为可选得县令,不料又考了个二等,只能做教官。陈澧自谓:“以为不能治民,犹可以教士,天下治乱未有不由土习而起者。”但是到了1849年实援广东河源县学训导,到任便发觉“乱”的不是士而是民,“盗贼遍地”,仅两个月便请假回家。幸亏跑得快,不然就像河源县令一样,“为贼捉去矣”。是年咸丰帝继位,例开恩科,陈潭第六次应会试,仍旧落第。1856年陈澧获补选知县,但世道更乱了,太平军正兴,第二次鸦片战争即将开战,他只好放弃追求了二十年的“百里侯”,申请改授京官虚衔,得授国子监学录。自此以后,陈澧便不再挂念功名,而专心于学术,会通汉宋之学,著述甚丰,广涉经学、史学、音韵学、文字学、声律、音乐、地理学、数学、书法及诗词学等众多领域,成就卓越,成为晚清岭南学术最具影响的杰出人物,亦可谓因祸得福也。
    道光十四年(1834),陈澧便入读学海堂,成为学海堂第一届的专课肄业生。1840年补授为学海堂学长,其后一直任职。1867年,陈澧受聘担任菊坡精舍的山长,所以菊坡精舍受学海堂的影响最多。据陈澧《菊坡精舍记》云:“始议为书院时,以书院多课时文,此当别为课。澧既应聘,请如学海堂法,课以经史文笔。学海堂一岁四课,精舍一岁三十课,可以佐之,吾不自立法也;每课期诸生来听讲,澧既命题而讲之,遂讲读书之法,取顾亭林说,大书‘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二语揭于前轩,吾不自立说也。” 可知菊坡精舍在办学宗旨上是承传了学海堂的实学宗旨。而陈澧受了二十年的科举之害,最后转为推崇顾炎武,以为在经史中可以寻求得到微言大义,通经方能致用。故在菊坡精舍大力推行实学,主张摒弃当时以科举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认为精舍门人当以学问为重,不是为取超等;士人为学,须于经、史、子、集四科当中,拣选一科与其性情相近的专门来研究,这与学海堂专课肄业生专研一科的情况又相类似。所以无论是在教学宗旨还是教学内容上,菊坡精舍都是效法学海堂的。
    与学海堂不同的是,陈澧在菊坡精舍不但出古文经史题进行考课,还升堂讲学,每次听讲者达数十人,既有针对命题的内容,又连带及读书之法。因为菊坡精舍是院长制,不同于学海堂的学长制,这样,菊坡精舍就成了陈潭一人的专门讲学之所,陈澧便能够通过讲学,详细而系统地将自己读书方法、治学途径、经验教训等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更深。所以陈澧与应课生徒的师生关系要比学海堂的更为明晰密切,这些学生有一样的师承,学术既高,影响广泛,相互之间的联系又密切,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东塾学派”。这个学派的形成,表明广东在学术上已经是自成系统,独具特色,能与其他流派分庭抗礼,在全国学术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了。
    陈澧在菊坡精舍的十余年间,全身心地投入了精舍的讲学与考课的工作,并继续钻研学术,将集其大成之作《东塾读书记》加以整理陆续出版,但在他生前只刻成了九卷,还有大量的手稿未能刊刻,后多藏于中山大学;而其关于精舍教学的文章,如《与菊坡精舍门人论学》等,则在他身后由其子孙门人收集在《东塾集》、《东塾续集》中。陈澧在晚年因操劳过度,已是体弱多病,但仍坚持讲学,亲自阅改课卷,1897年由廖延相编刻的《菊坡精舍集》二十卷,便都是陈澧亲自选取的菊坡精舍的优秀课卷。全集共选文171篇,诗186首,作者有102人,均是菊坡精舍的优秀人才,菊坡精舍人材之众,由此不难想见。陈澧对菊坡精舍的贡献之巨,转而亦是对广东学术发展的贡献。
    1881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广东巡抚裕宽以陈澧青年硕德,奏请褒奖,上谕给五品卿衔。1882年,陈澧病逝,终年七十三岁,《清史稿》为其立传,以宣其功。而其门人则报请官方,在菊坡精舍西偏辟祠以祭祀之,弟子梁鼎芬集资百万文,购买祭田,让后人永远纪念。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清代翰林“考霸”陈澧书作

    陈澧扇面书法


延伸阅读
陈兰甫的学养与书法
 
   陈澧自言“少好为诗,及长弃去,泛滥群籍”,“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体文、填词无不研究”。中年乃皆弃去,专治经学。毕生著述,所成甚多,其著者有《声律通考》、《切韵考》、《汉儒通义》、《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东塾读书记》等。书法非其一生所措意,但成就甚高,原因是自幼打下良好的书法基础,加上其学者的学养情操,笔下自有高情雅致。
    兰甫性好古碑版书法,二十二岁初学篆书时,曾托张小篷在杭州购买阮刻石鼓文以供临摹。①又认为琅邪台石刻秦篆为天下石刻最古而无疑议者,曾得拓本而屡屡钩摹。以后又临过《天发神谶碑》。故其篆书“法度谨严,晚年之作,尤为朴茂有致”。②他的行书则“植根于米芾而辅以李邕,用笔参以欧阳父子之法。融汇各家,自成一体”。③其经意之作如《寿樊昆吾诗轴》浑朴古雅,书味盎然。而随意书写的如《东塾读书记》手稿等,用笔亦端谨不苟,时露逸气。兰甫的隶书极力摆脱真书蹊径,不附时趋,以钝拙为宗旨,颇能矫然独造。
    兰甫少年时虽好书法,多临摹,中年即弃去而专心于学术,故他不欲以书法名世。他曾表示过:“作诗写字,但能不俗可矣。若求工妙,让专门者为之。专门者不可无其人,我辈则未暇为此也”④“有学问者不可工书画,工书画能掩其学问。”⑤书法虽是兰甫的余事,却能获得很高的成就,为时所重,是因为他有充沛的学养,一旦流注笔下,不期然便有深厚风雅的韵致,断非庸手辈所能企求的。兰甫治经主张立足于汉唐注疏以求深意大义,他对当时贵近贱远的学风不满,谓“吾安得贵远贱近者而与之论学问哉!”⑥所以他学篆书从石鼓文和琅邪台刻石入手,也就不奇怪了。兰甫性情温厚,谦逊发自内心,他说:“商订古人之书,必当辞气和平,不可嚣争,不可诟厉。”⑦不赞成毛奇龄那种轻易诋责古人的态度。持此以观兰甫的书法,便可知他谨持前人法度,从中出以变化融汇的表现,盖与学养息息相关。
    陈兰甫的书法,是典型的学者之书。学者之书,其所以能 成就者,大抵始于学养而终于经历,技法特其次耳。末了,引 录几则兰甫的论书文字,以见他的见解。
    “凡学书者,古帖为师,一点一画,心摹手追。奈何为人, 而不师古?一言一动,偭规错矩。嗟乎!书无古法,固书家之 所笑也。人无古法,尤君子之所诮也。故曰:学之为言,效 也。”(《东塾集》卷五《法帖椟铭》)
    “尝见吴氏《筠清馆帖》有唐人写经,成亲王跋尾云: ‘今人见惯宋元明人诸家书,故不能出其范围。试观此唐人书,欲求一字似宋元明人而不可得。何以故?心所本无故也。’此论最精。文章之道亦然,绝不看近代之文,则作文自然高古。世之学为文者,乃专以近人之文为极则,宜其囿于浅近也。” (《东塾遗稿》第三十九册《琐记》)
    “真书有篆隶笔气则高古,篆隶有真书笔气则庸近。犹时文有古文气则佳,古文有时文气则不佳也。此隶书所以难写也。”“隶书所以难好者,以向来熟习真书,虽作隶书终不能脱真书蹊径也。篆书去真书虽远,然犹未免沾染,况隶书乎?此造微之论,今夜忽悟得之。癸酉重九夜四鼓书。”(同上)
    “余谓观篆隶书可使真行日进,观法书可使画日进。”“可见学书须多读书。”(同上)
    “性好古碑版书法,而无暇学之。而时人每以纸、绢索书,遂亦应酬挥洒。然无笔力,无功夫,安得谓之善书。每为人作书,辄自烦恼,以为何苦为人役也。时欲焚笔砚矣。”(《东塾遗稿》第四十七册《默记》)              

                                                                         (黄国声)

注释:
  ①《东塾遗稿》第三十九册《琐记》。
  ②③陈永正《岭南书法史》。
  ④《东塾集》卷四《与王峻之书》。
  ⑤《东塾遗稿》第二十八册《学思稿》。
  ⑥《东塾遗稿》第七册《本朝诸儒》。
  ⑦《东塾集》卷三《樊昆吾先生论语注商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